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历史 > 精彩纷呈宋王朝 > 第130章 评赵构(二)

第130章 评赵构(二)(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赵构为什么要“议和”,应该说是面对现实的准确考量。什么现实?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文臣武将无节操。面对金军的大举进攻,宋朝守臣中忠义之士死难者有,弃城弃地逃跑的更有,但投降金军的居多数,金军刚进攻时,京兆经制副使傅亮,这是李纲推荐的,降了;秦州守臣李积降了;有名的府州折家军折可求降了;济南知府刘豫降了;镇守建康的右相兼江淮宣抚使杜充也降了,一位堂堂宰相,说降就降了;以致后来的东京留守孟庾、南京留守路允迪,都降了。这两位一位曾任参知政事,一位曾任签书枢密院事,都属于副宰相级别,说投降连眼皮都不眨一下。

文臣武将愿意投降,很大原因是金国的政策优待,大量起用投降派,软骨头会权衡,两边都是做官,东家、西家吃饭有何区别?什么节操、气节、忠君,能当饭吃么?活得好才是硬道理,经过孔孟之道熏陶的文臣如此,武将就更为不堪了。

李成、孔彦舟、郦琼等,本是是造反起家,反复无常倒也可以理解,像张中彦、张中孚、李彦琦、关师古等等,却是正牌的官军出身,经过自己努力奋斗晋升为高级将领的,但是仍然投降了。

所以说,作为皇帝的赵构,该相信谁?谁的脸上写了一个“忠”字,也许,脸上写了“忠”字的,今天在你座下称臣,明天就与你为敌了。

二,各大将拥兵自重。赵构即位,持有“皇帝”金字招牌,很多将领正是利用这块金字招牌而成长起来的。但他们成长的目的难以预测。暂且不论那些有野心的军阀,就说赵构的两位嫡系张浚和张俊,也是不太听赵构召唤的。比如赵构先发现张浚“川陕宣抚司”的刘錡是位人才,向宣抚司要求,调刘錡到自己身边,川陕宣抚使张浚推脱了好几次,前后拖延了近两年才放行。赵构后来又发现张俊手下杨沂中是个人才,从张俊部下调他做警备司令,张俊又不答应,赵构派内侍直接到张俊军中宣旨,张俊才听命。

前文叙述过,诸如刘光世,违诏抗命是常事,韩世忠也敢半路劫杀金国使者,岳飞也耍过脾气,撩过挑子;后来首先交兵权的张俊,赵构也曾一再用郭子仪的事例敲打他。

所以公元1140年七月,左宣议郎王之道上疏道:今日之兵隶张俊者,则曰'张家军',隶岳飞者,则曰'岳家军',隶韩世忠者,则曰'韩家军'。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自不能奉公,惴惴然恐他人之奉公,而名誉贤于己也;自不能立功,惴惴然唯恐它人之立功,而官爵轧于己也。”这些四“私家军”,自己征兵,自己征税,自己任命将领,人事权,财赋权都在“私家军”统帅手中,这种情况下,皇帝不是成了摆设吗?如果你是皇帝,你能放下几个心来?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有哪个朝廷军队的主力是“私家军”组成的?唯有南宋!明朝大名鼎鼎的“戚家军”,尽管兵员只有几千人,完全够不上朝廷军队主力,也尽管“戚家军”战功赫赫,但明朝有多少大臣弹劾过戚继光?如果不是主政的宰相张居正力挺,可能戚家军早解散了。为什么,因为你这“戚家军”的名头太让人窝心了!朝廷不安呐!

再如,清朝曾国藩的湘军,他敢称“曾家军”吗?

所以,稍微有政治头脑的人就会认识到,兴许,地方将帅越打越大,成了地方军阀,尾大不掉,他赵构倒成了光杆司令,最后沦为傀儡。东汉末年、唐朝末年不就是这样吗?

三,将帅之间不团结。一个团队,如果内部不团结,战斗力可想而知!这种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举不胜举。

就南宋前期而言,公元1133年,襄阳、郢州镇抚使李横第一次北伐,杀到了河南许昌,传檄各地军帅共同北进,除了韩世忠做了战争准备,获得了朝廷的许多粮草却来不及发兵外,其他军帅都是持观望态度的。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5.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