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义军攻占京,崇祯煤山自缢,清军入主中原。福王朱由崧南京登帝位,改元弘光,这就是南明的开始。清军快速南下攻陷扬州,和金军快速南下攻敌扬州何其相似?不久南京陷落,朱由崧在逃亡路上被俘,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朱由崧为什么被俘?一是因为自己花天酒地,图享乐,没有凝聚力,二是没有领袖才能,部下大将大臣闹矛盾,他不知如何调解;三是没有战略眼光,不会做长远打算,清兵兵临城下才想到跑路。不跑,表现出来的骨气是很硬朗,但再硬朗被俘了也是虎头蛇尾,遭人耻笑。
弘光政权结束。后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扶植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但随着郑芝龙降清,隆武帝被俘绝食而亡,后桂王朱由榔在西南称帝,改元永历,公元1661年吴三桂率军入缅,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勒杀,南明彻底灭亡,前后持续仅有十七年。
这十七年的状态与赵构“议和”前有区别吗?状况差不多,只不过,赵构能够面对现实,一是能够团结部下,形成凝聚力,即使发生了苗傅、刘正彦“苗刘叛乱”,苗傅、刘正彦失败后也没想到要挟持赵构逃跑;二是自己善于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硬抗当时面子很光鲜,可如果被俘、被杀什么光鲜的面子都成了笑柄;三是低下姿态请求“议和”。议和能够成功,其实是有军事实力做坚强后盾的,假如,你软不拉几的,敌方还不直接把你灭了?会有精力与你议和?
赵构刚继位,就频繁遣使“议和”,初期金军攻势如虹,自然不鸟赵构的议和请求,所以赵构一边开跑,一边组织力量抵抗,胜利了几次,金军也就拖得筋疲力尽,赵构顺势提出议和,金军能不答应?
有人会说,前线将领抵抗金军取胜,和赵构有毛线关系?有关系吗?赵构即位后不久,金军即大举南下,前期除了宗泽守住了汴京,其他地方守臣要么投降,要么被杀,要么被俘,金军势如破竹。直到公元1129年十二月“明州之战”,此战前,赵构是怎样勉励明州之战指挥官张俊的呢?“卿舍朕,则前功俱废…一战成功,当封王爵!”所以说,前线战场的失败和胜利,都有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体现在其中。
“明州之战”后,才陆续有韩世忠的“黄天荡之战”,陈思恭的“太湖之战”,吴玠的“和尚原之战”等等。
还有人会说,南明灭亡,是因为内部不团结啊!那么南宋建立时内部就团结吗?可以说更不团结。文臣之间,一开始宰相宰相李纲和汪伯彦、黄潜善矛盾激烈,后来汪伯彦、黄潜善和吕颐浩有矛盾,至于武将之间的矛盾,则更多,下节再细讲。这些矛盾,不是赵构协调解决、安抚处置的吗?
佐料:《四朝闻见录》乙集记载了一个典故,可做笑话观。
赵构喜欢各种技艺,看相、写字、下棋。吴益是吴皇后弟弟,赵构小舅子,有次偶遇一位棋手,关西人,短小精悍。吴益让他和宫中国手对弈,各国手都败北。
吴益如获至宝,有次侍奉赵构,下棋后,特意提到此关西棋手,说如何如何了得。赵构听了,当天传旨,让他第二天和某国手对决。
当晚,某国手请关西棋手喝酒,先敬了一大杯酒后,请出一个漂亮女孩子,对关西棋手道:“这是我女儿,我打算许配给你为妻,但有个条件,明天御前对弈,你让我第一局,我让你第二局,你成了我女婿,我推荐你也做国手,都在官家面前做事,岂不是好?你如果不相信我,我怎会舍得将女儿许配给你?”
此女哪是国手之女,只不过是教坊的妓女罢了!关西棋手纯朴耿直,哪有怀疑?
第二天,赵构和吴益在旁观看关西棋手和国手对弈,第一局,关西棋手假装输给国手。赵构看完,立即起身拂袖而去,命罚吴益的酒,并道:“毕竟是外道人,哪里敌得过国手?”
关西棋手至此才知,被国手耍弄了,不久忧闷而死。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