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们要肯定的是孝宗接手的大明帝国是一个财政充实,武备充足的国家。
他的父亲成化皇帝实际上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帝王,对内平定了流民起义。
对外有威宁海大捷和成化犁庭,用人不拘一格,政令也得到了仁宣之治于斯再现的高度评价。
虽然有弊政,但这并不妨碍对成化皇帝的整体评价。
然而到了弘治末期,国库空虚,边防废弛,灾民日益增多民穷财尽。
纵容外戚胡作非为,其次看看他的用人之道。
他用的大多是正统的儒家官员,成化年间的刘大厦在兵部当差时。
成化帝想要郑和海图被烧毁,成化帝想要重新收复安南,结果刘大厦藏着张府南征安南的文书不给。
兵部尚书马文升也是如此,强烈反对成化犁庭,反对的原因也很奇葩,只是因为这件事是汪直极力推荐的。
而持续了百年的开中法也毁在了孝宗的手中,史书记载叶淇为户部尚书。
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虽然国库财政收入增加了。
但大部分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开中法彻底破坏。
孝宗只是因为符合传统儒家规定要求的皇帝,才有了虚高的声誉。】
“他的儿子明武宗是大明最后一位马上天子。”
“大明最后的英主。”
“朱载垕是最后的英主。”
【大明正史明实录把朱厚照描绘成荒淫无度,游戏人生,孩子意气的整活天子。
致使千百年后他啼笑皆非的事迹,还经常被人们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
但是即便是明朝历代朝官修襈的编年体史书就一定是真的吗,那真实的武宗又是什么样子?
大明自己编撰的史书,又为何要黑他。
武宗毅皇帝实录从朱厚照去世开始写,大概写了4年,其中一位负责编写的杨廷和,就是武宗时候的首辅。
他为朱厚照收拾了一辈子的烂摊子,以他为首的文官集团,早就被朱厚照得罪得彻彻底底。
并且新上任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朱厚照远在湖广的堂弟。
见没见过面都有疑问,更别说对他有兄弟情谊,自然也不会对这本书的真实性负责。
通过查阅其他史料横向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明实录对于武宗的描述,已经不是不实,那简直就是抹黑。
首先就是豹房,建豹房劳民伤财吗?
豹房占地不过四公顷,耗银20万两,与圆明园颐和园一比,不过是九牛一毛。
豹房里有没有美女,有这很正常。
但并没有明史录上说的那么夸张,因为豹房里不只有美女和淫乱。
豹房的主要作用是朱厚照的办公机构,里面有教场供他训练亲卫队。
有佛寺供他参研佛法,虽然他不爱上朝,但是奏折都得准时送去豹房,他亲自批阅。
还有说他在宣府亲征时,晚上私闯民宅,强抢美女。
再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朱厚照去当地有钱的大户人家拜访,也就只需用茶果招待而已。
连酒都是自己带的,去普通百姓家就只喝茶,连饼也是自带的,自己吃俩还分给老头俩。
在民间记载中这么有礼貌的人,一到正事你就强抢美女,这严重的不符。
编撰史书的那些大臣连京城都没出去,却把在张家口皇帝的黄段子写得如此真实。
这也不让人不产生怀疑,还有朱厚照因南巡而廷杖群臣,打死人的事。
他当时想去南巡,大臣们立马进谏抗议,并且趁机攻击他以前的其他行为。
话说的要多难听有多难听,连亡国灭种这种话都说得出口。
如此嚣张朱厚照的耐心到了头,但是他其实并不残忍,也不滥杀无辜。
以前诸多惹过他的大臣,他只不过一笑了之,最惨不过让其辞官还乡。
而朱厚照被黑的最惨的是应州大捷,这绝对不是明武宗荒废朝政的胡闹之举。
因为从朱厚照登基开始,鞑靼骑兵侵扰边境严重,大明的国防多次受到威胁。
如果置之不理北京保卫战可能再次上演,边境人民屡屡惨遭掠夺,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可是在文官们眼里,这就是小冲突,根本不是大事,明武宗想要亲征就只是一时冲动。
孩子意气,劳民伤财,害得朱厚照只能悄悄的溜到前线,而且他打这一战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
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前半年就开始多次往前线调集军用物资。
战斗开始之后,他先后派出三路军队与蒙古小王子展开拉扯。
在战斗最白热化的时候,这位27岁的皇帝朱寿大将军率领大军冲入敌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敌军撤退朱厚照乘胜追击,一直追杀到朔州地区,此战之后的第2年,鞑靼小王子郁郁而终。
此后多年,蒙古骑兵不敢再来进犯,而明实录里却变成了不敢深入,让敌军逃脱。
在这5天的战斗里,双方反复冲杀上百回合,而到了明实录里,却变成了明军阵亡52人。
伤256人斩杀敌军16人,由此可以看出明实录有多不可信,就算不打仗,10万人一起蹦个迪,死伤都比这多吧。
朱厚照跟士兵们同吃同住,亲自在前线冲杀。
在这场战役中,朱厚照亲自指挥战术得当,体现了极高的军事才能,成为了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