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反手轻轻拍了拍她,唇边竟浮起一丝若有若无的、近乎悲悯的笑意:“傻丫头,怕什么?她们不过仗势罢了。你且记住,真正的底气,不在张牙舞爪,而在立身持正,无所畏惧。这府里,捧高踩低、见风使舵的‘聪明人’太多,缺的就是这份不肯折腰的‘傻气’。” 她望向梨香院的方向,那里灯火通明,想必宝钗正温言软语地“配合”着同样的抄检,周全得无懈可击。黛玉眼底最后一点温度也褪尽了,只剩下一片看透世情的苍凉。
当那场焚稿断痴情的大火在潇湘馆燃起,冲天的火光映着黛玉苍白如纸却异常平静的面容。她亲手将那些浸透心血的诗稿投入火盆,连同那些为宝玉熬夜仿写的功课,那些承载着所有隐秘心思的帕子。火舌贪婪地吞噬着墨迹与情丝,发出噼啪的微响。
“姑娘!别烧了!二爷他……”紫鹃哭喊着扑过来想抢。
黛玉却异常平静地拨开她的手,火光在她深不见底的眸子里跳跃,映出某种玉石俱焚的决绝。“烧了好,”她声音轻得像叹息,却字字清晰,“干干净净。我林黛玉这一生,赤条条来去,何曾欠过谁?又何曾稀罕过谁家的金玉良缘?”
火焰卷起最后一片残稿,化作飞灰,旋舞着消失在寒冷的夜风中。她挺直了那纤细却从未弯折过的脊梁,望向贾府那层层叠叠、压抑得令人窒息的深宅大院,唇边凝着一抹冷到极致的笑。那笑容里,有洞悉世情的悲凉,更有一种焚尽一切后、彻底解脱的傲岸。
她不是攀援的藤萝,她是雪地里被深深掩埋、却始终不肯低头的寒梅。世人只见她零落成泥,却不知她宁折不弯的魂魄,早已在烈火中淬炼成冰,比任何“金玉”都更坚硬,也更纯粹。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竟是忠顺亲王之子带着一队人马赶到。他下马匆匆入内,看到焚稿后的黛玉,眼中满是怜惜。“林姑娘,本公子倾慕你许久,如今见你如此决绝,实感痛心。愿带你离开这是非之地。”
黛玉抬眸,目光清冷,“公子美意,黛玉心领。只是我已看淡这世间情情爱爱,无意再入红尘。”
亲王之子却不肯罢休,“姑娘这般才华与风骨,不该埋没于此。跟我走吧,我定护你一世周全。”
黛玉轻轻摇头,“我这一生,已如这灰烬,再难重生。公子请回吧。”
亲王之子见她心意已决,只得长叹一声,转身离去。而黛玉,依旧静静地站在那,望着那渐渐熄灭的火光,仿佛看到了自己那如烟火般消散却又无比绚烂的一生。至此,她在这贾府的爱恨情仇,终是画上了句号。
就在亲王之子的人马远去后,一阵奇异的光芒突然笼罩了潇湘馆。光芒中,一个神秘老者缓缓现身。他看着黛玉,眼中满是赞赏,“姑娘风骨令人动容,吾可许你一次重生之机,你可愿重来?”
黛玉微微一怔,思索片刻后,坚定道:“若能重来,我定不再困于这一方宅院,我要凭自己的才情闯出一番天地。”
老者点头,手一挥,黛玉便觉一阵天旋地转。等她再回过神,竟回到了初入贾府之时。看着熟悉又陌生的环境,黛玉握紧了拳头,眼中满是斗志。她知道,这一世,她不会再被这深宅大院束缚,她要改写自己的命运,让所有人都看到她真正的光芒。从此,京城的风云中,即将增添一抹来自黛玉的别样色彩。
重回贾府,黛玉行事悄然改变。她不再只守着潇湘馆的一方天地,而是主动参与府中事务。恰逢春日诗会,她一改往日低调,在诗会上妙语连珠,所作之诗清新脱俗,引得众人惊叹。
王夫人见状,心中暗生警惕,想要打压黛玉。然而,黛玉凭借着林家的底蕴和自己的智慧,巧妙应对。她与贾府中的其他姐妹交好,扩大自己的人脉。
同时,她听闻京城有文人雅士举办诗社,便决心前往。在诗社中,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不乏有才华的青年才俊。她的才情逐渐在京城传开,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宝玉见黛玉有了如此变化,心中既惊讶又有些失落。但黛玉不再像前世那样围着他转,而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这一世,黛玉在京城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而她与贾府、与宝玉之间的故事,也将迎来全新的走向。
就在黛玉在诗社名声渐起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平静。朝堂之上,贾府被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形势岌岌可危。王夫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奔走却毫无头绪。黛玉得知此事后,没有置身事外。她凭借在诗社结识的人脉,多方打听消息,寻找解决办法。
她找到一位与朝堂关系密切的文人朋友,经过一番恳切的交谈,朋友被她的大义和才情打动,愿意帮忙牵线搭桥。在朋友的引荐下,黛玉见到了一位关键人物。她言辞恳切,分析利弊,成功为贾府争取到了转机。
此事过后,贾府众人对黛玉刮目相看,王夫人也收起了打压之心。宝玉看着脱胎换骨的黛玉,心中的敬佩与爱慕愈发浓烈。而黛玉明白,自己虽然暂时帮助了贾府,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她要继续凭借自己的力量,在这复杂的世界中站稳脚跟,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