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术有一术名为调禽,是用法力让野兽听其调用的法术。
利用这个名义上从炎黄社得来的法术,刘业开启了家禽养殖。
家禽散养和蓄养的区别在于,散养不用操心食物和疾病,但家禽运动量大,蛋容易丢失,肉不容易肥。
蓄养相反,需要定时提供所有食物,还要操心卫生问题。好处是家禽不动,长肉快而且肥,蛋也容易采集。
名义上是五鬼招来之术,实际上是矩子令招来的影子墨者,刘业以此建设禽舍,家庭内禽蛋的数量和食肉量显着提升。
再加上其他生态化养殖的概念,让禽类粪可以进入田野肥田,刘保卫家的生活可以说越来越好了。
刘业不只是带着自己致富,他将村子的其他孩童收到自己这里进行教育,同时兴办农村产业,试图为村里的农民提高收入。
在农村,男耕女织是农村人的经济活动模式。
男耕耕的是粮食,这粮食不仅要拿去交税,更重要的则是让一家人不至于饿死。
女织织的是丝绸,这丝绸不是自己穿的,是要拿去卖然后换钱的。那些钱最后会被拿来买布,买油盐酱醋茶之类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家庭里,男子的能力决定了一家的底线,女子的能力决定了一家的上限。
大元的皇帝是不会体恤农民的,农民有多的收入,也禁不起皇帝连续的泽尽而渔。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皇帝剥削重,下面的人就用钱去收买官吏。
虽然这样损失还是不小,大头被拿走了。但这样的话,农民好歹能剩下一些。
也因为这个,名场面出现了——贿赂高官猛将,两白银。捐给国家抗贼,就100两。别怪地主不爱国,爱国的都不在了。
而最惨的是朱国瑞家这种家庭,因为刘业控制的村子有余财可以献上,所以指标的压力会压在了朱国瑞这种家庭,他们一定会破产,只是饿死还是给地主去当农奴,那就说不定了。
刘业给所有学生开了光,然后教他们读书写字,修行法力(14,法力后面的数字是法力等级)。
一个老生常谈的说法,法力是微型机械,14代的末元日子天法力属于真人级文明造物,该法力只有碳原子核大小。
完整利用它的力量,刘业的弟子很快就能飞升,但他们没有对应的使用知识,就像老年人玩不转智能机一样,他们只能进行第一代的使用效率。
不过,即便是第一代的效率,那效果也是显着的。
学习的过程并非全是坐在村人自建的学舍里,他还会带着这帮学生到田间野地里,去山沟沟里。
辨认山中的草药,治疗蛇虫的咬伤。认识作物的结构,知晓作物的生长规律。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间来到了1351年。距离当初刘业觉醒,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
这是一代人的时间,当初刘业收的那些弟子,不是出去做官了,就是成为了当地颇有影响力的一些人。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因为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
韩三童、刘福同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赤巾军”,并推韩三童为明王。
接着,徐受辉起于蕲州,李饵、彭达、赵均勇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
1351年的红巾军起义并不是反元斗争的开始,而是反元斗争的高潮。
其实,早在泰定二年,即1325年的时候,豫州息州赵丑丑、郭文殊起义,就提出了“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而那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后来,至元三年,也就是1337年,南粤朱广卿、聂宿卿起义,称“定光佛出世”。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