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历史 > 远古人皇纪 > 第198章 晨露计量

第198章 晨露计量(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 **草席收集板:** 细密的草茎间挂满了小露珠,收集量明显少于芭蕉叶,但也颇为可观,刻痕为“二道杠”(中多)。

* **陶片收集板:** 光滑的表面上露珠较少、较小,容易滚落,收集量明显偏少,刻痕为“一道杠”(少)。

* **砂岩板收集板:** 表面粗糙吸水,露珠难以凝结成形,大部分水汽似乎被石头吸收了,收集到的露水最少,刻痕仅为“半道杠”(极少)。

* **地点差异:** 近水源(沟洫水塘边)和阴凉处(密林边缘、遮阴苗床下)的露水量普遍高于干燥通风处(西坡高地)。遮阴下的收集板露水量显着高于无遮阴处的同类板!

**日出后一刻:** 露水开始迅速蒸发消散。芭蕉叶和草席上仍有少量露珠,陶片和砂岩板几乎已干。收集量锐减,刻痕普遍降为“一道杠”或“半道杠”。

**日出后三刻:** 阳光灼热,所有收集板恢复干燥。收集不到任何露水。

当草叶将那块刻满了符号和横杠的木板呈现在秦霄和岩山面前时,规律已清晰可见!芭蕉叶,这种天然的巨大叶片,在近水源或阴凉处的日出时分,凝聚露水的效率远超其他人工材料!

“原来…露水真的有这么多!芭蕉叶…竟然能聚集这么多水!”草叶看着木板上代表芭蕉叶“三道杠”的密集刻痕,回想起收集时那沉甸甸的小半杯水,声音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叹。

秦霄的目光扫过木板上的刻痕,那些原始的符号和杠杠,在他眼中仿佛化作了精确的数据流。他缓缓抬起头,望向沟壑内那些高大的野生芭蕉丛,一个利用自然之力进行“灌溉”的蓝图已然成熟!

“…引…芭…蕉…叶…为…天…渠…”(引芭蕉叶作为天然的渠道!)秦霄的意念清晰而有力,“…移…栽…近…田…架…为…蓬…聚…夜…露…导…晨…水…润…苗…根!”

(移栽芭蕉树靠近田地,将其叶片架设成遮蓬,聚集夜晚的露水,在清晨引导水滴滋润苗的根部!)

**一场基于“晨露计量”结果的、巧夺天工的原始灌溉革命,就此展开:**

1. **移栽芭蕉(建造“露水工厂”):** 岩山亲自带领战士,小心翼翼地将沟壑内外生长健壮、叶片巨大的野生芭蕉树连根带土挖出(尽量保留根系土球),移栽到薯苗田(尤其是珍贵的扦插苗田)和西坡沃土田的四周,尤其是靠近干裂区域的上风处。移栽后立刻浇透定根水。

2. **架叶成蓬(构建“集露系统”):** 这是关键!利用砍伐的细长竹竿(或坚韧木杆)作为骨架。

* **单株架设:** 对于单株芭蕉,在植株旁斜插数根竹竿,将巨大的芭蕉叶边缘小心地用柔韧的草绳绑缚在竹竿上,使叶片呈**倾斜的漏斗状**(叶尖向下),并调整角度,使其叶尖正对着下方需要灌溉的薯苗根部区域(“…叶…斜…尖…指…根…”)。

* **连片成网:** 对于成片移栽的芭蕉,则搭建更复杂的网格状竹架,将相邻芭蕉的叶片边缘相互交叠、绑缚在竹架上,形成一片巨大的、连绵起伏的“集露遮蓬”,覆盖在田地上方。遮蓬并非完全密闭,而是留有缝隙通风,但足以最大化承接夜间的湿气凝结。

3. **导水润根(实现“精准滴灌”):** 在倾斜芭蕉叶的叶尖下方,对应着薯苗的根部位置,挖出一个小小的浅坑(“…根…旁…掘…浅…洼…”)。当清晨露水在宽大的叶面上凝聚、滚落时,便顺着倾斜的叶面,精准地滴入下方的浅坑中,直接浸润苗的根部土壤(“…露…聚…滴…洼…渗…根…”)!效率远高于漫灌!

4. **保湿增效(结合遮阴):** 这巨大的芭蕉叶遮蓬,不仅收集露水,本身也为下方的薯苗提供了宝贵的遮阴,大大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蓬…遮…阳…减…蒸…”),形成一个利于保水的小环境。

当第一片巨大的芭蕉叶被成功架设,叶尖悬垂在几株蔫软的扦插苗根部上方时,整个部落都在屏息等待。

翌日清晨,草叶第一个冲到田边。薄雾缭绕中,她看到了令她永生难忘的景象:宽大的芭蕉叶面上,密密麻麻地缀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晨光中闪烁着梦幻般的光芒!随着太阳升起,气温微升,凝聚到极限的露珠开始沿着倾斜的叶面向叶尖滚动、汇聚…终于,一颗饱满欲滴的水珠在叶尖颤巍巍地悬垂片刻,“嗒”的一声轻响,精准地落入了下方为薯苗根部挖好的浅洼中!紧接着,第二滴、第三滴…

草叶蹲下身,手指轻轻拨开浅洼边缘的泥土。湿润!那是一种久违的、沁人心脾的深层湿润!而浅洼正上方的那株扦插苗,原本卷曲发蔫的叶片,竟在晨光中微微舒展开来,边缘重新焕发出了一丝生命的翠意!

“活了…真的活了!”草叶的泪水夺眶而出,她抚摸着那片带来奇迹的芭蕉叶,感受着叶面冰凉的露水,“是露水!是执火者指引我们找到的晨露!救了它们!”

消息如同春风,瞬间吹散了沟壑内因干旱而弥漫的绝望。更多的芭蕉树被移栽,更多的叶片被架设成蓬。短短数日,薯苗田和西坡沃土田的上方,形成了一片连绵起伏的绿色“天渠”。每一个清晨,当万千露珠在芭蕉叶上汇聚、滴落,浸润着干渴的根系,部落成员们看向秦霄的目光,已不仅仅是崇敬,更增添了一种近乎神性的虔诚。他不仅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扦插),更能向无形的苍穹索取甘霖(聚露)!

秦霄站在田埂上,晨风带着露水的微凉拂过他的脸颊。他望着这片由巨大芭蕉叶构成的、充满原始美感的灌溉系统,望着叶片上滚落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他的眼神却再次变得恍惚而遥远。那些刻痕木板上的符号和杠杠,那些通过沙量置换得出的“相对水量”,在他脑海中不断放大、旋转… “数据”、“变量”、“对照实验”、“蒸发量”、“冷凝效率”… 这些冰冷精确的现代词汇如同潮水般冲击着他的意识,与眼前这充满生命律动的原始景象激烈碰撞!

剧痛再次袭来!比上次更猛烈!他仿佛看到自己站在明亮的实验室里,面对着精密的仪器和闪烁的屏幕,记录着复杂的数据… 那画面一闪而逝,却带来撕裂般的眩晕感!

“呃啊!”秦霄发出一声压抑的痛哼,身体猛地一晃,几乎栽倒。

“执火者大人!”安安和草叶同时惊呼,扶住了他。

秦霄脸色苍白,冷汗涔涔而下。他用力甩了甩头,试图驱散那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幻影。他挣扎着站稳,目光重新聚焦在那些滴落的露珠上,声音带着一丝虚弱,却依旧清晰地传入围拢过来的族人耳中:

“…露…聚…叶…尖…滴…注…根…基…”

(露水聚集在叶尖,滴注于根基…)

“…此…乃…天…地…循…环…之…微…缩…”

(这是天地水循环的微缩景象…)

“…量…其…多…寡…非…为…数…字…”

(计量它的多少,并非为了数字本身…)

他深吸一口气,强忍着脑海中的风暴,指向那块刻满符号和横杠的记录木板,又指向芭蕉叶上滚动的露珠,最后指向脚下这片在“天渠”庇护下重焕生机的土地:

“…知…其…源…(何处露多)…明…其…时…(何时露重)…择…其…器…(何物聚露多)…方…可…顺…天…应…时…导…水…润…物…”

(知其源头,明其时机,择其器物,方可顺应天时,导引水流,滋润万物!)

“…此…心…此…念…方…为…灌…溉…之…始…”

(这份求知之心,顺应之念,方是灌溉智慧的开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草叶手中记录数据的木板,扫过族人脸上对露珠的惊叹,声音陡然变得无比凝重:

“…然…水…可…载…苗…亦…可…溺…根…”

(然而水能滋养苗,也能淹死根…)

“…露…虽…微…积…则…成…患…”

(露水虽微,积累过多也会成患…)

“…知…量…而…用…知…止…方…为…永…续…”

(知晓计量而善用,知道停止方得永续…)

“…若…滥…聚…强…引…坏…天…时…耗…地…力…终…将…自…食…其…果…”

(若过度聚集、强行引水,破坏天时,耗竭地力,终将自食其果!)

这番话语,如同清冽的泉水,浇在因成功而欣喜的族人心头。他们看着那神奇收集露水的芭蕉叶,再品味执火者关于“知量而用”、“知止永续”的箴言,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对自然馈赠的敬畏和对“度”的感悟。灌溉,不仅仅是引水,更是一门顺应与平衡的艺术!

草叶郑重地将记录露水数据的木板收起,如同捧起部落最珍贵的法典。她对着芭蕉叶遮蓬和脚下的土地深深一礼:“谨记执火者教诲!我们取天露而润苗,必知其所源,量其所用,惜其恩泽!此术当名‘晨露润根’!”

“晨露润根!”众人齐声应和,将这源于观察、成于计量、终于敬畏的原始灌溉智慧,铭刻于心。

秦霄看着草叶,看着那些在敬畏中理解了更深层含义的族人,眼中的痛楚缓缓被一种深沉的欣慰取代。他缓缓抬起手,指向远方穴熊部落篝火的方向,声音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平静:

“…水…之…道…顺…则…生…逆…则…亡…”

(水之道,顺应则生,逆反则亡…)

“…人…之…争…亦…当…如…是…”

(人之争斗,也当如此…)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5.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