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夷简接诏,捧着赵祯剪下的“龙须”,心里翻江倒海,感激涕零,不敢再提辞职之事,只得强打精神安心工作,毕竟,赵祯的这份恩情确实太厚重了。然而,吕夷简实在操劳过度,身体越发难以承受国事了。
公元1043年春,赵祯在延和殿召见吕夷简,并指示吕夷简可以骑马到殿门,吕夷简下马刚要进殿,一群内侍扛着小轿出来,要抬他进殿,吕夷简吓得连连推辞,内侍说是奉陛下诏命,不敢违,好不容易进了大殿,赵祯又命内侍扶他坐在自己面前,不要他参拜。
奏对时,赵祯希望他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多多过问朝政。吕夷简再三辞让,并再次提出退休,赵祯见他身体实在孱弱,终于准许他以太尉致仕。公元1044年九月,吕夷简病故,享年六十七岁。
讣闻传入朝中时,宰臣正在向赵祯奏事,赵祯悲痛地道:“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旋即在禁苑中为其服丧发哀,并辍朝三日,下令有关恤典从优,追赠吕夷简太师、中书令,赐谥“文靖”。
自真宗赵恒驾崩后,吕夷简前后当政近二十年,特别是仁宗初年,刘娥称制,刘娥比较专断,吕夷简一方面要细心处理国家大事,一方面还要小心翼翼地约束太后的放纵和独断专行。在这种情况下,吕夷简本着公忠报国之心,殚心竭虑地处理万千事务。小事他照顾太后的颜面,大事则寸步不让,有时惹得太后非常恼怒。
在吕夷简努力下,仁宗初年政治清平,社会安定。《宋史》评价他说:“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但是,因为“四贤士”等事,后人对吕夷简的评价,则是毁誉参半!
佐料:《涑水记闻》在最后的《逸文》附录了两则吕夷简的事例,可以看出吕夷简的智慧和见识。
景佑末(公元1037年),西北开始交战,到三川口之战,刘平战死,诛杀监军黄德和后。有大臣认为,朝廷委任宦官监军,主帅没有节制专权,因此频频失败,有人提出应该撤掉各军中设置的宦官监军。
赵祯问吕夷简什么意见?吕夷简却道:“不能轻易罢除监军,只不过应该选择谨慎忠厚的内侍做监军!”
赵祯委任吕夷简办理这件事。吕夷简接着道:“臣为宰相,不应当和内侍私交,因此不知道内侍的贤愚,请陛下诏命内侍都知保举,如果有不称职的,内侍都知同罪!”
赵祯认为是好点子,刚要这样处置,第二天,内侍都知就叩头主动请求罢免内侍做监军,吕夷简轻而易举便解除了内侍做监军的后患,士大夫交口称赞吕夷简有谋略。
为什么内侍都知不接这个差事?他怕担连带责任啊!
庆历初(公元1041年),赵祯服药久,不能视朝,康复后,急着见宰相,坐便殿督促内侍急召。吕夷简接到诏命,等了一会才出发,内侍几次催促吕夷简快点走,吕夷简反而勒马缓行。
赵祯见到吕夷简后,迫不及待地道:“朕久病方愈,想和爱卿等相见,你怎么来得如此迟缓?”
吕夷简道:“陛下龙体欠安,中外忧虑,一听到急召近臣,臣若奔驰,恐怕引起人心骚动!”
赵祯感叹道:“爱卿真是宰相之才!”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