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其它同人 > 惊!视频通古,老祖宗们破大防 > 第70章 雍正皇帝

第70章 雍正皇帝(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标题:唐太宗能如此,我又为何不可呢?

“玄武门之变,唐太宗亲手杀死了他的一兄一弟。

还去跟他的父皇诉冤呢,他该死了吗,他还成了千古名君呢。

成则王,败则寇。”

“你不爱财,你不爱色,你不爱享受,你为什么非要当这个皇帝。”

“我喜欢当皇帝,知道怎么做一个皇帝,而且我自信可以做一个有益于大清,有益于百姓的好皇帝。”

……

“你们也配说天下太平?国库空虚,百姓独担赋税。

朕不是明朝的万历,朕是当了45年的皇阿哥。

水里进,火里出,六部办差,外省民间闯荡出来的铁骨头硬汉子。

我告诉你们,只要朕还是皇上,就绝不允许你们这些只会说假话,

说空话不干实事,不顾全大局的读书人,在这妄言论政。”】

“就凭一个摊丁入亩,我再讨厌清朝我也不想黑雍正。”

“这玩意是一条鞭法的延续。”

“很多人提出过,也有不少人实施,很可惜他们最后没能真正推广且将它立制。”

“一条鞭法不配跟摊丁入亩相提并论,摊丁入亩早在明朝后期就有人提出来了。

但朱元璋的“孝子贤孙”嘛!所以到了清朝才被重视,摊丁入亩改革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财税改革。

我认为摊丁入亩的改革不应该迟到清朝才开始,而应该是唐两税法之后的宋代。”

“还有仕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士绅一体纳税,是因为清朝背靠女真,不需要和士大夫一起治天下。”

“雍正,我觉得他是清朝唯一一个可以称为中国之主的,其他都是满族酋长。”

“大清最好的皇帝就是雍正了,可惜被文人世家黑太狠了,还乱改遗诏?满蒙汉三种文字怎么改?”

“对文人世家不好的皇帝,基本都被黑的特别的惨,不管是哪朝哪代的皇帝,只要对世家不好的,基本都会被黑。”

“清朝雍正还是励精图治的,不然怎么会得罪人,才会有那么多黑料。”

“他是一个为了天下,向全部的权贵开火的皇帝,单单这份勇气真的牛。”

“还是收拾大西北需要大量军费治理黄河水患情况下,用十三年整顿吏治,摊丁入亩留下的五千万两银子。”

“就他这个作息表,我真觉得老十三和他自己是活活累死的。”

“雍正是真的喜欢当皇帝。”

“李二虽然不是一个好儿子,不是一个好弟弟,不是一个好哥哥,不是一个好父亲,但绝对是一个好皇帝[狗头]”

@汉武大帝刘彻:“谁不喜欢当皇帝,但你这当着老爹的面说出来的勇气我认可了。

看来白月光不只是大唐的白月光啊,你小子可真行,怎么朱棣雍正都要提你出来说说。”

@大唐白月光李世民:“武帝羡慕了就直说嘛~”

发现了新功能的宋泽宗直接艾特雍正。

@宋哲宗赵煦:“兄弟,我正在搞改革,分享一下你的摊丁入亩好不~”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摊丁入亩的摊法是按照土地的数量来平均分摊丁役到每块土地上。

实现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将丁银税额固定于某类应征收赋税的土地上,不再按人口数计征……”

嬴政也觉得这法子好,他们嬴氏宗亲可没有什么大片土地。

他也不想给自己的儿子搞分封土地那一套,这方法在秦朝实施起来阻力小到可微乎不计。

【标题:铁血清帝雍正

“对明粉与清粉来说,无论双方如何看不惯对方。

也是有几位皇帝能经得起明清两大阵营的共同认可。

比如明朝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与永乐大帝朱棣,以及清十二帝中的铁骨头硬汉子清世宗雍正。

爱新觉罗胤禛是史上有名的冷面王,他这种近乎刻薄的性格,其实与童年有着一定的关系。

公元1678年8月,反复横跳的吴三桂终于一命呜呼!

25岁的康熙在一阵狂喜中,指挥着三藩之乱的收官战。

而到了10月份,康熙再添一喜,四阿哥胤禛呱呱坠地。

胤禛的起点很高,他的生母乌雅氏虽然是身份卑微的宫女。

但胤禛却是由康熙的宠妃佟佳氏一手带大,佟佳氏地位极其尊崇。

以至于四爷在日后反击“继位阴谋论”之时,就常拿出自己的嫡母佟佳氏来证明康熙对自己其实早有偏爱。

公元1689年,康熙册封佟佳氏为皇后,史称孝懿仁皇后,岂料仅8个时辰后,久病成疾的佟佳氏便撒手人寰。

康熙为此辍朝五日举国哀悼,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变故让12岁的胤禛心情在跌落谷底的同时,也开始变得异常的孤僻与愈发的冷酷。

通常来说,胤禛这种性格非常不适合盘根错节的太子之争。

在康熙一朝著名的宫斗大戏,九龙夺嫡开幕之前,康熙就给冷面四爷贴上了一个为人轻率的性格标签。

然而玄烨毕竟是清十二帝中,能坐头把交椅的帝王。

这位垂垂老矣的清帝,最终还是从儿子们花样百出的斗法中,意识到了一个关键问题。

那就是自己留下来的烂摊子,必须要由一个真正的狠人来收拾。

玄烨晚年过度推崇“治天下务以宽仁为尚”导致诸多弊政逐渐浮出水面。

其中最要命的一点就是国库亏空,腐败严重。可以说此时的官场风气已经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贪官污吏在科考制度的掩护下,竟然开始毫无忌惮成系统成规模的量产。

当时穷人是很难熬得住十几年炼狱般的寒窗苦读,先有钱再读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然而清朝的科举又极其流行拜恩师,这就导致有钱人与官员通过科举系统以师生的名义公然勾结在一起。

另外清朝的官员俸禄出奇的低,一个知县月俸不过四两银子,完全不能满足县官请幕僚师爷等基本需求。

所以无官不贪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其中最常见的敛财手段就是在火耗上做文章。

何为火耗,打个比方。

河南的王小二去官府交税,由于清政府规定,各地上交的税款必须是50两一锭的银元。

所以百姓上缴的税银需要重新熔铸,而这一重铸自然会有损耗,俗称为火耗。

然而河南一地的火耗居然高达八成,也就是说假设王小二要交二两银子,加上火耗,则他实际需要上交3.6两。

多出来的1.6两自然就大部分落入了贪官的口袋,王小二就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一个缩影。

而极其的讽刺的是一个王朝的国库,大多数税收都是要靠无数个苦命的王小二来补血。

因为雍正之前是按人头收税,这其中有一个弊端。

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

另外当时有功名的读书人与大地主还有免税特权,再加上清王朝祖训。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5.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