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皎洁,给坐在轿辇上的朱棣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
朱棣握紧双手不经意的抬头与天幕上那人凌厉的眼神对上,露出一个笑来。
天幕播放的东西他很满意,结果如何明日便能知晓。
已经看过了自己曾经的答卷,如果这次还能上桌,他必然会考得更好,更加仔细小心。
好些读书人都没睡,被那几个视频带得也心情澎湃。
他们明明准备好了一箩筐骂人的词语,可对着天幕上那样的永乐帝。
张了张口他们还是不能违背良心,说出侮辱人的言语,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回去睡了。
燕王做臣子是差了一截,毕竟他们现在讲究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一套,但他做燕王做皇帝时都做得很好。
他们得以安全的在家读书,那些浴血拼杀的士兵,御驾亲征的皇帝,他们都应该感谢。
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事他们做不来,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一群讲究礼法正统的臣子始终无法接受,他们认为若建文帝活着不一定会做得比朱棣差。
建炆一脉才是正统,朱棣就不应该兴兵反叛,让叔侄之间兵戎相见,战火纷飞又是多少人家破人亡。
战时多地无法农耕,钱粮的消耗又让国库支出多少,明日一定要狠狠的参上一本,让陛下重重处置燕王。
洪武时期不知多少人因为天幕辗转难眠。
永乐时期的朱棣现在非常高兴,后人都说他没有做错,哈哈哈~
史书如实记载,他不是顺位继承。可那又怎样?以他的功绩,无人敢指摘。
后世敬仰他的人数不胜数,这便足够了。心里一直压着的重石忽然被移开,人看起来都年轻了不少。
朱棣知道老二的下场后心疼了许久,但他知道老二不是当皇帝的材料,思索了两日后给了朱高煦两个选择。
第一放下手中兵权,回云南去当个闲散王爷。第二等郑和回来后,随他一起下西洋。
替他去看看海外的模样,若有合适的地盘就抢下来,让他去开发一下资源,抢到的地盘归他自个儿管。
到那边后财政军事都归他管,就相当于土皇帝了,就当满足自己这个二儿子没当上皇帝的遗憾了。
朱高煦这几天都蔫哒哒的,心中愤愤不平,那些平时亲密的武将叫他吃酒,他都不去了。
他死的可真是相当的凄惨啊,看了天幕后,他就绝了争夺储位的心思。
但他喜欢战场,喜欢开疆扩土的感觉。他不想过那种混吃等死的日子,所以决定选择第二个。
选完后就兴奋的出宫回家,他得好好想想他要带哪几个儿子和他出去见见世面,龟缩在家不成样子。
好男儿就应该志在四方,沙场拼杀才来的痛快。嗯,还得带一个学问好的。
朱高煦感觉自己挺聪明的啊,没想到自己输的那么惨,被骗的那么深。
自己的儿子绝不能走自己的老路,各路名师请起来。不求老谋深算,只求不上当受骗。
永乐陛下看自家傻儿子那欢脱的背影,就知道他是真的放下内心的执着了。
相争不是他想看到的场面,谁赢他心中都不好受,如今这样便是很好了。
【“明朝初期三大盛世: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陛下,这大明朝真未必经得起三代雄主的折腾啊。
高皇帝二十六子,陛下气度才具唯懿文太子可比。
假以时日,陛下功业定不在高皇帝之下。
可正因为陛下是这样的皇帝,那将来承其大位者必须是也只能是一个,心甘情愿承认自己不如陛下的人。
也唯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在陛下身后罢兵息武,与民生息啊。
你的身体都是我累垮的,我太固执了,丢下这个烂摊子,还得留给你收拾,苦了你了孩子。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返师途中病死,传位太子朱高炽。
同年八月朱高炽登基,改年号洪熙,朱高炽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赦免了明慧宗朱允炆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案,废除了许多苛政,调整统治机构,提高阁权。
使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重要机构,洪熙还一改永乐时的暴政。
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
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的延续打下基础。】
“但文官集团却从此崛起……”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