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其它同人 > 坊间异闻奇谈 > 第十一章 莲泽村葬礼

第十一章 莲泽村葬礼(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老远处的我就看到了赵连才,我向他的方向走了过去,他正督促着棚铺伙计搭灵棚,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挥了挥手,我们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

赵连才坐在榆木红漆板凳上,向我讲起了灵棚的搭建方式。老太太家已经搭起了灵棚,灵棚是在死者家庭院内,用木桩、苇席、杉篙等临时搭制的棚子(若在屋内,则称“灵堂”)。灵棚的样式大同小异,亡男搭正八字形,前宽24尺,后宽8尺。顶棚高12尺。顶棚开天窗,两边摆屏风,上面画“游龙戏凤”、“八仙过海”、“老叟戏顽童”等彩画。此外,灵棚四周用黑、白布做的花球装饰,两侧供挂挽联。

灵棚由棚铺派专人搭建,至死者下葬才能拆除。灵棚搭好后,须举行奠礼,由阴阳生唱礼,吹鼓手奏乐,孝子们献茶、酒、匣食“三献”。

老太太的家人已经披麻戴孝了,菏泽村的孝袍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很特别,全身都裹上了白布,头顶孝帽,脚穿白鞋,赵连才看到我疑惑的目光,又解释了起来,孝衣的穿戴规矩很多。如嫡亲子女、媳、孙、孙媳等为“重孝”,内穿白粗布裤襟,白粗布腿带,外罩斜襟孝袍,再外面穿一袭对襟无袖过膝褡袢,腰系孝带。孝子要戴一把抓平顶儒中外带麻冠,侧缀麻络,俗称“扎肚子”,即“梁冠”。其上所用麻有单双棵之分,若父母双亡则要用两根麻缠绕。女人则一律头戴用白布折成2寸宽的布带,围在头上脑后交叉,用白布裹铜钱以发卡卡住,下端搭至腰间,俗称“箍子”。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本白布,后跟缝红布条,俗称“孝子鞋”,一般从梁冠和腰带上即可分辨亲疏关系。

此外,从孝服的颜色和披麻的粗细也可分辨亲疏关系。嫡亲孝男孝女的孝服为本白色,女婿及其他非嫡亲的孝服为漂白色;孙子辈的要在孝服上戴红绒球,俗称“缨儿”。孙子(女)戴在正中,而外孙(女)则戴在偏侧,以区分关系。此外,长子、长孙早夭或因故不在家,他们的孝帽则要置于供桌右角。对前来的吊唁者要给约四五尺白布一幅,谓之“扯孝”。

孝衣的缝制虽然简单,但讲究颇多,缝头在外,不包边,不钉扣子,以宽大为主。若父母双亡,用双线缝制,带子也得齐头;若只一方亡故,则要缝单线,带子长短不齐。缝制孝袍子的中年妇女必须是与死者无亲戚关联的“全可人”,“全可人”是指丈夫身体健康,儿女皆有的家庭妇女,绝对不能请寡妇或儿女不全者缝制孝袍子,有讲究的,对死者再投胎不吉利。

我摇了摇头,心说这地儿还真迷信。

外面已经吹拉弹唱了起来,流行歌曲、本地土戏,热闹非凡,我估摸着,这次赵连才是真吐血了,这么大场面,花费少不了。

我临走时,赵连才告诉我,说傍晚还有“接丧”仪式,很热闹,要我务必来凑个热闹,说只有本地才有的风俗。

我点了点头说我肯定来看,甭管怎么说,开开眼界也是好的。

临近傍晚时,我草草的吃了口饭后急忙跑了出去,对于这所谓的“接丧”仪式,我好奇万分。

我到的时候刚刚好,一群人哭得死去活来的,我心说这还没下葬呢,怎么就哭得死去活来了?莫非这里晚上下葬?

唢呐和声鼓手站了起来,一群穿白孝袍的人端着一些纸车、纸马、纸房、纸家具等等走了起来,我心说这是怎么个情况?谁能给我个解释?

我随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走了起来,心里猜着,莫非这样就下葬了?

唢呐手和声鼓手在荷花池边停了下来,不断的吹着、敲着鼓,亲人将给死人烧的纸制品整齐的放到池边,不一会儿,一个头戴红绒球的小孩点燃了纸制品,熊熊烈火借着南风吞没了那些纸房纸马。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5.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