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个绳结,浸透了冰河与沟壑的双重血色,沉重得如同那块矗立在边界上的、用多重鲜血封印的界石。石叶老人的葬礼在肃杀的气氛中进行。他被安葬在北坡薯窖旁的高处,俯瞰着这片他用生命守护的部落和土地。那块刻着“孕畜禁杀”、“幼兽哺育”、“生生不息”的石板,作为老人信念的象征,被郑重地安置在坟头。草叶沉默地采集了几株新冒芽的紫花苜蓿,种在坟前松软的泥土里,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儿。
悲伤与仇恨在部落中发酵,但生存的重压不容喘息。冰河血战的惨痛教训和界石血誓的沉重责任,迫使岩山必须立刻解决两个迫在眉睫的难题:
1. **领土防御与资源管理:** 新划定的边界(从沟壑入口到冰河界石)范围远超沟壑本身。西南方的缓坡(计划安置驯鹿)、冰河附近的森林(燃料来源)、以及更远些可能有其他资源的区域,都需要纳入掌控。但部落人力捉襟见肘,主力战士伤亡惨重,不可能处处设防。
2. **驯鹿群的安置与保护:** 冰河上仅存的五头驯鹿(包括那头怀孕的母鹿)是部落未来的希望火种。它们需要安全的栖息地、稳定的食物来源(苔藓、地衣),更需要严密的保护,防止穴熊部落再次偷袭或盗猎。将它们圈在沟壑内不现实(空间、气味、惊扰),但散放在西南缓坡,又超出了沟壑防御的直接覆盖范围。
岩山站在沟壑入口的胸墙上,望着西南方那片计划中的“鹿场”缓坡,距离大约有三百多步。这段距离在平时不算什么,但在战争阴影下,却如同难以逾越的天堑。如何高效地运送草料(收集的苔藓、干草)到鹿场?如何在鹿场建立有效的警戒和防御?如何将可能的收获(未来的鹿奶、甚至幼崽)安全运回?更长远地看,随着领地扩大,薯窖里的薯干、燃料工坊的薯饼、陶区的泥胚和成品…都需要在部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甚至未来可能的资源点之间,进行频繁的搬运。仅靠肩扛手提、怀抱头顶,效率低下,耗费人力,在战时更是致命的弱点!
“我们需要…能装更多东西、走得更快、还不占手的…东西!”岩山看着两个族人合力才能勉强抬起一大捆沉重的干草,步履蹒跚地向鹿场方向挪动,眉头拧成了死结。他下意识地看向秦霄所在的棚屋。执火者的智慧曾指引他们造出石簇雨、骨笛、伤痂秘药…这次,能否指引他们造出“搬运的神力”?
仿佛是回应岩山心中迫切的呼唤,秦霄的棚屋内,这一次的变化不再是呓语或动作,而是一种…**气息**的转变。
一直负责照看的草叶最先察觉。她端着熬好的苦艾药汤走近担架时,愕然发现,秦霄那持续了不知多久的、如同沉睡冰封般的气息,此刻竟然如同初春解冻的溪流,开始缓慢而清晰地流动起来!他的胸膛起伏变得更加明显,悠长的呼吸中,似乎带着一种微弱的、却异常清晰的**意识波动**!这波动不再是模糊的词语碎片,而是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在草叶的意识中清晰地荡开一圈涟漪,传递着一个完整的、充满画面感的“意念”:
“**背负…绳索…藤筐…双肩…省力…载重…移动仓库…**”
与此同时,秦霄的眼睑之下,眼球开始了极其缓慢的、却无比明确的左右转动!仿佛在沉睡的黑暗中,第一次尝试着…**观察**周围的环境!
“头领!安安!快!执火者…执火者好像…好像要醒了!”草叶的声音因激动和难以置信而剧烈颤抖。
岩山和安安如同旋风般冲进棚屋。他们也立刻感受到了那股微弱却清晰的意识波动——“背负…绳索…藤筐…”!更让他们心脏狂跳的是,秦霄那缓慢转动的眼球!
“执火者大人!”安安扑到担架旁,小手紧紧握住秦霄那只骨节粗大的手,眼泪夺眶而出,“您能听到吗?您要醒了吗?”
秦霄的手指,在安安温暖的掌心下,极其轻微地、却无比真实地…**回握**了一下!虽然力量微弱得如同羽毛拂过,但那份明确的回应感,如同惊雷般在岩山和草叶心中炸响!
“他…他回应了!”草叶捂住嘴,老泪纵横。
岩山巨大的身躯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单膝跪在担架旁,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敬畏与恳求:“执火者!您指引的‘背负…绳索…藤筐’…是什么?请…请再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秦霄的眼球转动似乎加快了一点点,眉头也微微蹙起,仿佛在努力冲破某种厚重的屏障。那股意识波动再次清晰传来,这一次,带着更具体的画面感:
“**柔韧枝条…编织…网眼…束口…背带…双肩分担…重心稳定…可容一人背负之重…**”
“编织?像…像编草席那样?”草叶立刻联想到了部落妇女用柔韧草茎编织铺垫和简单容器的技艺。
“柔韧枝条?藤蔓!”安安眼睛一亮,想起溪流边那些坚韧的藤蔓,“那些藤蔓很结实!阿爸砍柴时都很难砍断!”
“背负?双肩?”岩山看着意识中传递的“双肩分担”、“重心稳定”的概念,下意识地比划着将想象中的东西放在背上,用带子套在双肩的动作,“像…像扛着猎物,但是用肩膀,不用手抱着?”
一个关于原始“背篓”的完整概念,在秦霄艰难传递的意念碎片和部落成员的理解碰撞中,逐渐清晰成型!
“我明白了!”岩山猛地站起身,眼中燃烧着创造的火焰,“执火者赐予了我们‘背负行走的筐’!一种能背在背上,用肩膀承担重量,解放双手,还能装很多东西的神器!疤脸!带上所有人!去溪流边!砍最坚韧的藤蔓!要长!要粗!”
整个部落瞬间被点燃了希望!执火者意识苏醒的征兆和“背负神器”的指引,如同强心剂,暂时驱散了悲伤和恐惧。男人们挥舞着石斧冲向溪流边茂密的藤蔓丛,妇孺们则开始收集部落里所有能找到的、坚韧的树皮纤维和兽皮条,准备作为编织和捆绑的材料。
**一场基于执火者意念指引、结合部落已有编织技术的原始物流工具革命开始了:**
1. **骨架与结构(“背负”、“重心稳定”):** 岩山亲自设计。他挑选最粗壮、柔韧性极佳的老藤,用火小心烘烤后弯折,制作出两个大小一致、椭圆形的藤环(作为背篓的口沿和底部框架),再用稍细些的坚韧藤条作为“肋骨”,垂直连接上下两个藤环,构成一个基本的桶状骨架。这确保了结构的坚固和形状的稳定。
2. **编织筐体(“编织”、“网眼”、“可容一人背负之重”):** 这是草叶和妇女们的拿手领域。她们利用柔韧的新鲜藤蔓皮(剥去粗糙外皮)或浸泡软的树皮纤维,采用类似编织鱼篓的交叉斜纹编织法,紧密而均匀地缠绕在垂直的“肋骨”藤条上。她们刻意控制编织的疏密:
* 底部和靠近背负者身体的一侧编织得格外紧密厚实,防止物品掉落和摩擦背部(“重心稳定”)。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