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历史 >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 第158章 家国天下论

第158章 家国天下论(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家国天下论》!

李佑站在讲坛上,担心后排学生听不清,索性举着纸皮喇叭讲课。

“先秦时期,周天子统治的疆域便是天下。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即为国。诸侯再分给士大夫的土地,便是家。”

“如今这个时代,祖宗传承下来的土地是天下,我们打下的土地同样是天下。那什么是国呢?皇帝统治的土地,便是国,例如我大唐国!至于家,便是你家、我家,大大小小无数个家!”

虽然大唐皇帝仍有天子称号,但官方早已开始使用“大唐国”这一说法。

这些概念很容易被众人接受。

“易姓改号,称之为亡国。仁义缺失,以至于人如禽兽相互吞食,这便叫做亡天下。亡国并不可怕,若大唐覆灭,那是亡国,你我再建立一个国家便是。亡天下才真正可怕,无论百姓还是士绅,没有一个能逃脱!”

“大唐之国,由千千万万个家组成。”

“千千万万个家,向朝廷缴纳赋税,维持国家的存续。”

“作为一个国家,作为朝廷,大唐应当做什么?应当用百姓缴纳的赋税,供养文武两套班子。”

“文臣和吏员,负责维持国家运转。传播教化,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建造桥梁、铺设道路,除暴安良。武官和士兵,维护国家的安定。对内要肃清匪贼,对外要抵御异族。”

“如今的状况又是怎样?”

“文臣和吏员,大多沦为贪官污吏。水利不修,大灾之年也不赈济百姓。非但不能除暴安良,反而大肆盘剥百姓。”

“武官和士兵,将领缺乏胆略,士兵毫无战心。对内不能清剿贼寇,对外更是屡战屡败,致使天下生灵涂炭。”

“我之所以起兵造反,就是因为这个大唐国,已失去一个国家朝廷应有的样子。”

“……”

张守义、李邦华、陆羽、王锋、王调鼎等人,听后恍然大悟,尤其是关于亡国和亡天下的论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句话虽尚未问世,但足以让读书人明白其中道理。

同时也为李佑造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李佑继续说道:

“大唐朝廷,为何会沦落到这般田地?”

“吏治、教化、道德,这些并非关键。太祖时期,吏治同样腐败,因其官员多源自前朝。可当时为何能兴盛呢?皆因朝廷财政有度。”

“一个国家的赋税,我将其分为两种,直接赋税和间接赋税。”

“直接赋税,就是按人头或土地征收的赋税。间接赋税,诸如市税、关津税等等,税收加重,货物价格就会上涨,反正商人不会亏损,可以转嫁给百姓。”

“一个国家若想财政稳定,直接赋税必须保持稳定。”

“当今之世,直接赋税已遭到破坏。首先是土地,一小部分人占据了绝大多数土地。他们能够避税、逃税,即便无法逃避,也可转嫁给佃户,将直接赋税变为间接赋税。”

“其次是人头税,自两税法遭到破坏后,人头税征收混乱。大量百姓依附于士绅,隐匿人口逃避人头税。导致少数百姓承担了整个国家的人头税!”

“朝廷财政不稳,百姓苦不堪言,财富都被那些大族占有。”

“朝廷税收不足,便无法养兵,士兵吃不饱,又怎能去抗击外敌?越是打不过外敌,就越要横征暴敛来养兵。”

“朝廷横征暴敛,百姓难以生存,便会起来造反。最先造反的那些流寇,皆是被迫无奈才揭竿而起。这使得朝廷不得不出兵镇压,用兵越多,财政越枯竭,就更加无节制地横征暴敛,从而激起更多百姓造反。”

“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于是,便到了如今这般局面。”

“祸乱国家的,不只是皇帝、宗室,也不只是贪官污吏。天下的士绅大族,都难辞其咎!”

“我为何要分田?因为不分田,不仅会亡国,还会亡天下,千千万万个家庭也会覆灭!你们去看看,那些流寇经过的地方,哪个大户能保住性命?便是鄢陵、扶沟等县,也出现了杀地主造反的情况,不信的人可以自己去鄢陵县看看!”

“在场的士绅,你们是希望我来分田,还是希望天下皆反,把你们的身家性命都夺走?”

“家国天下,实则一体。若人人只为自家着想,只顾自己的小家庭,那么国家必将灭亡,进而导致天下大乱。若天下大乱,小家也会毁灭,家族也将不复存在!”

“……”

张守义、李邦华、陆羽三人,自认为对大唐局势洞察深刻。

但李佑关于直接赋税、间接赋税的观点,却让他们耳目一新,以往一些模糊的看法,从理论层面被总结清晰。

李邦华不禁叹息:“家国天下,竟还能如此阐述,真令人醍醐灌顶!”

张守义转头对王调鼎说:“伯和文采斐然,可对这文章加以润色,拿到淮南、山南等地去传播。”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5.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