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华并未前来旁听此次审判,以他对李佑的了解,早已猜到最终结果。所谓依据《大唐律》审判,不过是借祖宗律法之名,实则是李佑向士绅阶层表明态度。
苏元禄,本是李佑打算树立的士绅典范,如今却沦为被镇压的典型案例。
制定律法,本是严谨之事。《大唐律》历经多次修订,方才形成如今的体系。李佑当下无法立刻自创新法,仓促编订,不仅自找麻烦,还可能沦为笑柄。
李佑深知,在未占据大片江山之前,还需借助《大唐律》治理百姓,顶多在此基础上稍作增减。
士绅们心怀各异,陆续散去。
部分士绅认为李佑颇具雄主之姿,虽对其诸多做法不满,但觉得他或许能成就大业。
于是,纷纷让族中士子投身李佑麾下,哪怕从低微官职做起,甚至有人尝试加入宣教团。
这类士绅,面对强硬手段,反而更易折服,坚信李佑有夺取天下的能力。
而另一部分士绅,则认为李佑倒行逆施,开始谋划逃离。他们暗中转移家中钱粮,准备举家逃往别处,对外宣称是为躲避贼乱,暂时蛰伏。
此前李佑态度模糊,今日却直言不讳,这反倒让士绅们迅速做出选择。
此时,西方传来消息,唐室祖陵竟遭盗掘,大唐龙脉受损!此消息一出,不仅朝廷官员,就连地方士绅也意识到,大唐气数恐已将尽。当然,他们并不认为西方的势力能成就霸业,反倒觉得会是某路反贼重整江山。
祖陵被毁,对大唐威望的打击,丝毫不亚于都城遭受侵占。
李佑吩咐文吏将此次审判过程抄录下来,分发给周边各县官员,要求他们以此为范例审理案件。
苏珙正欲与李佑会面,陆羽已然上前,恭敬拱手道:“将军行事,条理分明,某愿追随。”
“得先生相助,大业有望。”李佑面露欣喜。
陆羽这类明事理之人,无需过多劝说,只需让他自行观察李佑施政举措即可。他曾着书立说,指出大唐诸多关键弊病,而李佑的施政方针,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二人理念契合,一拍即合。
历史上的陆羽,在地方任职数年后,便归隐田园。面对朝廷征召,他多次推辞不就。他对大唐早已心灰意冷,只因看透了局势,故而对入朝为官毫无兴致。
李佑的所作所为,在他人眼中或许离经叛道,但在陆羽看来,却有望匡扶天下。他曾在文章中,对大户盘剥小民的行为深恶痛绝。李佑所做之事,正是他想做而不敢做的。
李佑将陆羽拉至一旁,低声询问:“先生可知晓火器铸造之法,或亦是懂火药制造之术,能否为我打造火器?”
陆羽拱手回应:“请将军出兵北上,尽快占领鄢陵、扶沟二县。”
“春耕之后,即刻出兵。”李佑果断应允。
这看似有些突兀,此前李佑刚从周边撤兵,如今却又要挥师北上。
然而,若要打造火器,占领鄢陵、扶沟二县势在必行。唐初在全国设有多处冶铁之地,其中鄢陵、扶沟的冶铁规模颇为可观,乃是李佑势力的近邻。两县冶铁产量相加,在唐初全国总产量中占比颇高。
王锋之所以有资金练兵,除了向地主筹措,鄢陵县的冶铁收益也是重要来源。
唐代虽允许铁矿私营,但鄢陵、扶沟的官营冶铁机构,如今大多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众多私人铁厂。李佑若占据此地,便有诸多办法增加收入,无非是得罪当地占据铁矿的士绅罢了。
“李将军,许久不见!”苏珙抱拳行礼,面带笑容。
李佑亦笑道:“原来是四叔,咱们先回府,有事晚上再谈。”
回到将军府,苏珙父女被安置在内院,由苏如兰负责招待。
李佑立刻派人将张守义、李邦华、苏如鹤、王锋等人招来商议要事。
李佑介绍道:“这位是木辛,擅长武器打造。”
木辛,正是陆羽的化名。他出身河南大族,行事谨慎,不敢轻易暴露身份。
李邦华听闻,顿时喜道:“可会打造抛石机?”
“略知一二。”陆羽答道。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