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跟着番茄学物理 > 第177章 脑子与意识: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大辩论

第177章 脑子与意识: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大辩论(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2025年《自然·神经科学》的纵向研究追踪了成长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的受试者,发现前者的默认模式神经网络中,与共情相关的脑区连接密度更高;

而后者的前额叶执行控制区域更活跃。

更有趣的是,当个体长期接触异文化时,大脑灰质体积会发生适应性改变。

这意味着文化环境不仅影响认知模式,还可能通过神经可塑性重塑意识的物质基础,形成‘文化-神经’的双向塑造。”

最后,骁睿举起手机展示一个研究案例:“致幻剂能通过改变神经递质浓度,让人产生扭曲现实的意识体验;

冥想却能通过训练重塑大脑结构。

化学物质和精神训练对意识的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底层共性?

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通用的‘意识调节路径’,既能治疗精神疾病,又能拓展人类的意识边界?”

洛尘调出神经递质受体与神经回路的关联图谱:“这是个极具前瞻性的问题。

LSd等致幻剂通过激活5-ht2A受体,打破大脑的默认信息处理模式,使不同脑区产生异常连接,导致‘联觉’等超现实体验;

而冥想则通过长期训练增强前额叶皮层对边缘系统的调控能力。

看似相反的作用路径,本质上都在调节神经递质的动态平衡与神经网络的可塑性。

2024年剑桥大学的研究发现,二者都能增加默认模式神经网络与注意网络的解耦程度——

这或许就是意识调节的关键共性。未来结合光遗传学与神经反馈技术,我们或许能精准干预意识状态,治疗抑郁症、成瘾等疾病,甚至探索人类意识的新维度。”

两人正激烈探讨中,骁睿突然想到什么:“我们不如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

前段时间有个植物人苏醒的案例,昏迷多年后醒来,他丢失了部分记忆,却保留着对家人的情感认知,认知能力也与常人有差异。

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角度,分别该如何解读这种现象?”

洛尘立刻调出相关资料:“从神经科学角度,可能是大脑受损区域影响了记忆存储和认知功能,但情感相关的脑区相对保留完好。

不过这也说明,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大脑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存储和运作机制。”

弹幕此时也热烈讨论起来。

【神经科医生】:植物人的意识状态很可能是大脑部分功能休眠,一旦条件合适,部分功能重新激活,但恢复过程复杂且难以预测。

【哲学家】:这或许触及了意识的本质问题,即使大脑受损,意识的核心部分依然存在,说明意识可能并非完全依赖于大脑的物理结构。

【心理学家】:从心理学角度,记忆和认知的变化,可能与患者昏迷期间的潜意识活动以及苏醒后的心理重建有关。

...

骁睿总结道:“看来意识的谜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每个角度的解读都有道理,但又无法完全解释所有现象。

这也让我更加确信,探索意识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共同努力。”

洛尘点头:“没错,但正是这种复杂性,才让意识研究充满魅力。每一次观点的碰撞,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都可能是我们接近真相的一步。”

窗外的夜色渐深,直播间的弹幕仍在疯狂刷新,那些跳动的文字仿佛化作无数意识的触角,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试探。

而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正如同永不坍缩的量子叠加态,在思维的宇宙中持续延展。

...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5.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