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历史 > 精彩纷呈宋王朝 > 第109章 吴皇后

第109章 吴皇后(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更为难得的是,吴氏还“颇知书,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也就是说,吴氏因为识字,为了和赵构有更多共同语言,努力学习书史,勤加练习书画。这些本领在皇家尤其是宋朝老赵家,极被看重,很快,吴氏由“才人”进封“婉仪”,“婉仪”进封“贵妃”。

用蔡东藩的话,总结一下吴氏:“秀外慧中,介胄而驰,而且知书识字,过目不忘,是一个才貌双全的淑女。”

那么吴氏封皇后,是否就没有竞争对手?如果说皇帝后苑没有宫斗剧,犹如天空有月亮没有星星一样不可能。

首先是潘贤妃。她生育了元懿太子赵旉,这是赵构唯一后嗣,潘贵妃在赵构心中的份量可想而知,赵构刚即位,就有立潘贤妃为皇后的想法,母以子贵,天经地义。但被吕好问阻止了,赵旉死后,潘贵妃的地位直线下降。潘贵妃的事,再次证明,自己有实力才是硬道理。

其次是张贤妃。赵构无子,选宗族子弟赵伯琮(即后来的孝宗)入宫养育。当时宰辅大臣问,宫中谁可托付?赵构笃定回答道:“朕已有人选。”不久赵伯琮入宫,时年六岁,赵构命张贤妃、潘贤妃、吴才人(即吴皇后)坐成一圈,看赵伯琮自愿选择谁。当时潘贤妃刚失爱子,见到赵伯琮,蓦然想起赵旉,神情恍惚,心情悲痛,张贤妃异常灵动,脸上笑吟吟地用手招赵伯琮,赵伯琮于是走向张贤妃。赵构由此命张贤妃抚育赵伯琮,可惜的是,张贤妃在公元1142年病亡了,否则,皇后之位姓“吴”还是姓“张”,很难说。

张贤妃抚育赵伯琮,吴氏也向赵构请求,想扶养一个孩子,这就是吴氏的聪明之处了,赵构马上答应,挑选秉义郎赵子彦的七岁儿子赵伯玖入宫交吴氏抚养。对此,朝廷内外议论纷纷。恰巧张贤妃卒,赵构便将赵伯琮也交吴氏抚育,吴氏对他视为己出,赵构和吴氏都异常喜欢赵伯琮,赵伯琮被赵构封为“普安郡王”以后,吴氏对赵构道:“普安郡王,有天日之表!”吴氏不想做皇后都难了!

吴皇后是难得的贤明皇后,她知道赵构思念邢皇后,就请求让自己的侄儿吴珣、吴琚分别迎娶邢家的两个女儿为妻,以安慰赵构。她还很孝敬婆婆韦太后,侍奉韦太后起居体贴周到,“顺适其意”,性格严肃的韦太后对这个媳妇也非常满意。

佐料:高宗吴皇后,是两宋难得的有福皇后之一。吴氏在后位(包括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走完金婚的皇后,先后辅佐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位皇帝。在整个两宋时期的诸皇后中,吴氏是少数对政治有较大影响的皇后之一。

《宋史》记载,吴氏出生前,她父亲吴近曾经梦见自己到一个亭子,上面的横匾是“侍康”;旁边种植芍药,只有一朵花开了,特别妍丽可贵,花下有一只白羊。吴近醒后颇感惊异。后来,在公元1115年(乙未年,羊年)生下吴氏时,红光射向户外。吴氏入康王府。吴近这才恍然大悟,认为这是“侍康”的征兆。吴氏富贵后,吴近父以女贵,官至武翼郎,死后赠太师,追封“吴王”,谥号“宣靖”。

吴氏于公元1197年(宋宁宗庆元三年)十一月驾崩,享年八十三岁。吴氏的享年和十四岁入康王府,《宋史》都有明确记载,那么问题来了。

吴氏死于公元1197年,享年八十三岁,可以倒推吴氏出生于公元1115年。十四岁是哪一年?公元1128年。这年赵构已经即皇位,吴氏此时进入的不可能是康王府。因此,吴氏十四岁入康王府,时间上肯定有出入。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5.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