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攻楚州,赵构五次亲笔手书要刘光世赴援,刘光世都违诏不行,仅派王德、郦琼率轻兵袭扰金军而已。公元1131年,金军渡河,真州、扬州缺守将,诏命刘光世改兼淮南、京东路宣抚使,置司扬州,但刘光世害怕金军,又不奉诏。
张俊征讨李成,朝廷命刘光世分兵往舒州、蕲州,捣其巢穴,刘光世以江北盗贼未平为由,拒不执行。如果是其他时期,刘光世的表现,就是有十个脑袋也被赵构砍光了。但初创时期,赵构不能这样做,因为刘光世是西北军的一面旗帜,砍了这杆旗帜,西北军便凝聚不起来。这也是刘光世敢于一而再,再而三违抗赵构诏令的原因。前文也讲过,这个时候,将帅不听诏令,其实是通病!
刘光世不出战,在忙什么呢?他在江州当地找到了祥瑞,田地里几棵枯秸秆长出来了谷穗。刘光世忙派人送入朝廷,赵构接到这个报告,哭笑不得,告诫道:“年丰收成好不缺乏食物、朝廷获得贤才辅佐、军中有十万铁骑,这才是祥瑞,其他的都不值得庆贺!”所以说,赵构是清醒的。许多人经常指责赵构昏庸,昏庸的人能够说出这样高水平的话吗?
佐料:《宋史.职官一》卷一百六十一有“三师、三公”的规定,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
宋朝继承唐朝的制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师、三公”是宰相、亲王、使相的附加官衔。如有特授此类官衔的,并不参与政事。
公元1112年,宋徽宗下诏:“…仍照周朝制度,立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亦称三少,为次相。”“三师、三公、三孤”为正一品。
《职官二》则有“东宫三太、东宫三少”。“东宫三太”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东宫三少”为“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东宫三太、东宫三少”为从一品。
《职官九》记载,“三师、三公”的升迁顺序并非以上“司空、司徒、太尉、太保、太傅、太师”的排列顺序升迁。而是按照“司空”升“司徒”;“司徒”升“太保”;“太保”升“太傅”;“太傅”升“太尉”;“太尉”升太师”的顺序。“检校三师、三公”升迁也是如此。
但“东宫三太、三少”则是按顺序递增的,即“太子少保”升“太子少傅”;“太子少傅”升“太子少师”;“太子少师”升“太子太保”;“太子太保”升“太子太傅”;“太子太傅”升“太子太师”,而“太子太师”可以升“太保”。
需要说明的是,宋朝对高级武将称呼一般都是“太尉”,这是一种尊称,并非实际获得“太尉”之职。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