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历史 > 精彩纷呈宋王朝 > 第75章 和中反

第75章 和中反(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公元1138年十月,赵鼎去职,秦桧认为排除了朝廷反对议和的最大阻碍,开始致力于议和之路。但议和并非赵构和秦桧想象的一帆风顺,因为国内群臣的阻力还很大。

前一节说到弹劾勾涛的侍御史张戒,就是坚定的反对派,早在五月,殿中侍御史张戒上陈十三个理由,指责和议之非,后又多次上奏,赵构置之不理。

中书舍人吕本中、礼部侍郎张九成都不赞成和议。特别是对张九成,秦桧想利诱他:“姑且成全我这件事。”

张九成道:“我为什么不同意和议,是不能轻率行事而苟且偷安。”

秦桧道:“在朝中站稳必须闲暇自得、隐微不露。”言下之意,你张九成不要太露头了,否则,枪打出头鸟,箭射领头雁!口中杀气腾腾。

张九成道:“没有不正自身却能正人的。”话不投机三句多,张九成自然遭秦桧嫉恨。

七月份,金国使者乌陵思谋、石庆回国时,朝廷第四次派王伦出使金国,商定和议,并申问赵佶的忌日。左正言辛次膺又上疏道:“宣和(徽宗赵佶年号之一)海上之约,靖康(钦宗赵桓年号)城下之盟,我等口血未干,金人兵随其后,今日之事,应该认清他们的奸诈。国耻未雪,绝难讲和!”辛次膺连续上了七次奏疏力谏,结果泥牛入海,未起波澜!

八月,为了抚慰议和反对派,赵构下诏:近日遣使出访邻国,以期归还梓宫,但担心边关守将没有真正明白,从而放松戒备。现在严厉告诫地方负责官员,请你们告知下属,凡事要多戒备,切莫忘记的防御!

但这仅是障眼法,镇江守将韩世忠很不以为然,上疏道:“金人狡诈,恐怕是用计迟缓我军行动!”又上疏力陈和议错误,表示愿率先北伐,如若不胜,从之未晚,前后上了十几个奏章,慷慨激切,并请单骑进宫面圣,赵构生怕韩世忠起幺蛾子,慌忙优诏褒奖安慰。

赵鼎、刘大中去职没几天,金国的第二拨使者张通古、萧哲和王伦前来。金国命张通古、萧哲为“江南诏谕使”。名称相当侮辱人,这不是和议,而是招降性质。大概这就是金国提出“给地、送还梓宫及皇太后”的先决条件吧!

“江南诏谕使”的名号让张通古很拽,刚过泗州,便要求所过州郡以臣子的礼节拜金国诏书。因潘良贵之事出知平江府(江苏苏州)的向子諲不肯拜,还上言说不可和议,被强制退休。

韩世忠听说金国以“诏谕”名义议和,又按捺不住脾性,连接上疏四章,极言:“和议不可许,愿举兵决战,兵势最重之地,臣愿抵挡!”

又道:“金人以刘豫对待我朝,举国士大夫全为金国陪臣,恐人心离散,士气凋落!”并再次请求面奏,这次赵构毫不客气的不批准。韩世忠见奏章不起作用,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就是在路上设伏,打算将金国使者张通古、萧哲宰了,只是没有成功。

因此,各大将反对和议最坚决者,其实是韩世忠,后来“绍兴和议”谈成,赵构想杀大将,秦桧最先想到的是从韩世忠身上下手。

朝廷上下一片反对声,秦桧心中对赵构的真实态度也不托底,毕竟赵构即位后,一下子“和”,一下子“打”,反复多次。他秦桧虽然死心塌地要议和,可毕竟,最高领导的态度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天,赵构和宰辅大臣议事后,秦桧独自留下,对赵构道:“就议和之事,朝中大臣畏首畏尾,首鼠两端,不足以断大事!陛下如决心讲和,请给臣专权,勿让其他大臣参与!”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5.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