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韩世忠从扬州败退到盐城,队伍被金军打散,只好在盐城“重打锣鼓重开张”,收集散兵游勇,聚拢几千人,闻赵构在杭州,于是渡海奔杭州。
三月十八日,韩世忠走到常熟,听说苗刘叛乱,便不再南下,暂时驻军常熟。
扼守吴江的张俊闻韩世忠驻军常熟,大喜道:“韩世忠来,事情好办了!”
张俊写好给韩世忠的信,派人到平江府找张浚,请他也写信邀韩世忠一起兴兵勤王。
张浚遣使者到常熟,找到韩世忠军营。韩世忠的将营暂设在一船中,闻张浚派人来,不明所以,裹甲持剑,不肯上岸。
张浚使者不得已,只身上船,将“两张”的书信递给韩世忠。韩世忠看完“两张”书信,心中释然,既而悲痛万分,将酒倒在甲板上,大哭举手发誓道:“我韩世忠和苗、刘二贼不共戴天!”韩世忠部下见此,感慨奋然!
韩世忠当即整顿军马,赴平江府见张浚。张浚出城迎接,韩世忠见到张浚后,又痛哭道:“今日之事,我愿和张俊共同担负,张公不要忧心!”
这里有个问题,张浚是公元1097年生人,韩世忠比他大七岁,张俊比他大十一岁,刘光世比他大八岁,吕颐浩更大,比他大二十六岁。
此时,张浚的正式职务是礼部侍郎,韩世忠是鄜延路副总管、平寇左将军,张俊是御营中军统制,两人都是武职,加上张浚接替朱胜非节制平江府、秀州军马,实际还包括常州、湖州、江阴等地的军马,两人听命于张浚理所当然。
刘光世则不同,苗刘叛乱前,刘光世就是“行在五军制置使”,变乱当天,赵构加封刘光世为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职位比张浚高,所以张浚接连三次写信邀刘光世出兵,刘光世都不鸟他。
而吕颐浩地位更高,官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所以吕颐浩出面邀请刘光世,刘光世才买账出兵,但不愿听张浚指挥,而是和吕颐浩联合。所以此次平叛有三股军事势力。平江的张浚指挥韩世忠和张俊,吕颐浩的江宁兵,刘光世的镇江兵。
张浚有韩世忠、张俊两员大将,腰杆顿时硬直了几分,犒赏三军后,召集各级将校在大帐,高声问道:“今天,我宣布起兵勤王,大家认为有错吗?”
众将齐声应和:苗、刘罪不可赦,愿意跟着张浚干到底。
张浚又道:“听闻贼人以重金悬赏我的首级,如果我张浚此举有违天意,你们可以割下我的首级去邀赏,否则,如有退缩,军法从事!”众将又齐声许诺。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