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很快知道蔡京泄密之事,立即下诏,贬蔡京知江宁府。蔡京怏怏不乐,在京城拖延着不去上任,更引起元佑党的不高兴。陈瓘、江公望、陈次升又轮番上阵弹劾,赵佶索性连蔡京的地方官职也剥夺了,仅担任一个“提举洞霄宫”(通俗的讲,就是杭州洞霄宫道观的主持),居杭州。
蔡京此时已经五十四岁了,心情异常失落。他不检讨自己丧失原则口风不严,反而憎恨元佑党人针对自己。一年多后,蔡京时来运转,翻盘做了宰相,于是对元佑党展开了狠毒的报复。
林希本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大名府,在众言官的攻击下,被剥夺了端明殿学士,改为知扬州。
十月九日,知枢密院事曾布进位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还是如愿以偿做了宰相。
曾布在拜相之前,已经风闻他要是拜相,蔡京此前所以想打探实情,而御史中丞丰稷听闻后,更打算率谏官共同弹劾曾布,阻止他拜相,丰稷还未来得及动手,赵佶调他担任工部侍郎兼侍读,丰稷就打算不干了,想到地方任职,赵佶不准。
丰稷无法,只得上表谢恩。上表中有“佞臣”词语,赵佶不高兴,责问佞臣是谁?丰稷毫不畏惧地回答道:“就是曾布,陛下将他赶出朝廷,则天下无事!”赵佶一笑了之。
佐料:再来说说章惇。章惇中进士后,先被王安石赏识,逐步提拔到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
有次三司办公场所失火,神宗听说后,登楼看救火情况。章惇所管的军器监离三司不远,见三司失火,二话不说,立即带领手下的兵卒主动去救火,来来回回在神宗的楼下往返多趟,神宗问身边内侍,这个指挥救火的人是谁,有人回答是章惇。
第二天,原三司使因失火撤职,章惇接替。章惇可能自己都没有料到这个结果。用时髦一点的解释,应当是:默默付出,总有回报。之后章惇进入神宗法眼,逐步为神宗所信任、亲近。
章惇人品风流,才能卓越,有胆有识,政绩显着,屡立功勋,却被史学家列入“奸臣”序列,实在冤哉枉也!究其原因,无非是章惇在哲宗亲政时主导继承神宗新法罢了,至于史书指责章惇污蔑宣仁、派人想杀害流配岭南的元佑党人、参与废除孟皇后等等,恐怕多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罢。
章惇所作所为,勉强能和“奸”字沾边的,也就两件事,一是打击元佑党人,二是不同意让赵佶继承皇位。但是打击政敌,这是任何政治家都可能做的,章惇做过,司马光更做过;王安石做过,苏辙也做过;丁谓做过,寇准同样做过;没有对错,只有政治立场不同。
章惇不同意端王继承大统,不是搞阴谋诡计,而是光明正大地提出看法,表达观点,这又有什么错?无非是话说得重一些而已,后来事实证明,他说的完全正确。又“奸”在哪里?
更为可笑的是,《宋史.章惇传》为了证明章惇是奸臣,竟然还举了两个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例子,一是,章惇主导在西夏和吐蕃取得广阔疆土,史书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指责他造成连年征战不息;二是章惇个人太讲原则了,自己做宰相,四个儿子虽然凭真本事考取了进士,他却没有提携任何一个儿子,以致四人当中没有一位担任要职。结果史书指责他太不通情理,说他“穷凶稔恶,不肯以官爵私所亲”。稀奇吗?冤枉吗?
所以,读史时,也要防止被着史者带偏了!
公元1106年,章惇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徽宗后来给了他比较高的荣誉,但到南宋高宗时期,高宗看到任伯雨攻击章惇的奏章,将章惇身后所获荣誉全部剥夺了,并规定他的子孙不得做官,岂不惜哉?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