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过,门下侍郎实际就是元丰改制前的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司马光是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太皇太后的这个任命,透露出一定的信息,难道朝廷的政策要大变吗?
正当新法派心中惴惴不安之时,朝廷在任命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同时,任命蔡确由“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首相),韩缜由知枢密院事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次相),章惇由门下侍郎进“知枢密院”。
三份任命书让新法派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蔡确和章惇是新法的极力拥趸者,韩缜也偏向新法。两府大臣中,前面的三大头都是新法派,三位副宰相,除了王安礼和司马光,张璪和李清臣都属于新法派,新法派何惧之有?
可司马光回到权力中枢,就是要和新法派决斗的,所以,朝廷顶级的人事安排,司马光肯定是不满意!
佐料:王珪是成都人,幼年机敏出众,语出惊人,堂兄王琪读了他写的文章后,赞叹道:“良驹出生,志向千里,只不过兰筋(马目上的筋名,此筋坚固,则为好马)尚未长成啊!”公元1042年,王珪高中榜眼,时年二十四岁。
公元1070年,王珪拜为参知政事,公元1076年升为宰相。王珪是一个偏向新法的中间派。因此也不喜欢司马光。
公元1080年九月,元丰改制时,神宗赵顼对执政大臣道:“官制改革,新人、旧臣都应该起用。”还特别说明:“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可!”
王珪和蔡确闻言,相顾失色,王珪很忧愁,不知怎么办好。蔡确鬼点子多,对王珪道:“皇上想收复灵武,王公如果从这件事入手,可以确保宰相位置不倒。”
王珪大喜,十分感谢蔡确的建议。随后,王珪推荐俞充统帅环庆路,让神宗一心考虑平定西夏的策略,如果用兵深入,神宗便无暇顾及司马光了,事后果然如此。
公元1082年四月,仿照唐六典,确定三省新官制。事无大小,由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施行。三省分班奏事。最后中书省合并总结归纳。
中书省既拟旨,又作总结,实际权力远高于其他两省。
蔡确诓骗王珪道:“王公久在相位,当授中书令!”王珪也觉得理所当然。
蔡确和王珪说完后,转身对神宗赵顼道:“三省长官中书令、尚书令、侍中三个职位实在太崇高了,所以不应该设置三省长官。只要令左右仆射分兼两省侍郎足够了。”赵顼深以为然。因此任命王珪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蔡确名义为次相,实际权力反而更大,王珪虽然为首相,议事“拱手而已。”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