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李元昊继位后,开始改弦易辙。申明号令,用兵法约束各部。他自己开始改穿白色窄衫,戴红色毡帽,帽后垂红缨(可能日后李自成的装束就是学李元昊的)。
李元昊为了增强党项族的民族意识,还强行发布“秃发令”,并以身作则,自己先把脑袋顶上一圈头发剃光(有点像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三日为限,不从者“许众杀之”。秃发之举,完全是李元昊验证自己统治能力和明晰民族识别的一种手段。
李元昊还废弃唐、宋所赐李、赵姓,自号嵬名氏,亲族皆以此为姓。
接着,李元昊模仿大宋设置文武班,有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等等,依次克隆,让党项族和汉人分别担任,并且规定,每月逢六、九日见官属。俨然皇帝做派了!
在衣着方面,李元昊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官服方面:文官戴幞头(类似乌纱帽),着靴子,拿笏板,穿紫衣、红衣;武官戴金贴起云镂冠、银贴间金镂冠、黑漆冠三种;穿紫长袍,扎镶金银腰带,佩戴装满锤子、短刀、弓箭的皮袋子,乘鲵皮鞍马,垂红缨。
便服方面:文武官员都穿紫色、黑色的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长衫或袍,系腰带。民间百姓只能着青色、绿色,用以区别贵贱。
每次举兵前,一定率各族酋长围猎,有所获取,则下马围坐宴饮,当场切割鲜物而食,询问各酋长在围猎中的表现,从而挑选优秀着从征。宋朝于公元1032年改元“明道”,李元昊为了避父李德明的讳,在西夏国内改用“显道”纪年。
种种迹象表明,李元昊不愿再给宋仁宗打工,而是想和赵祯平分秋色、平起平坐了。
佐料:李元昊才十多岁时,有次李德明手下用马换汉人的物品,但不如李德明所愿,李德明大怒,要杀这位部下。李元昊劝谏道:“我们是戎族,以鞍马为习俗,用马和邻国交易非急需用品,已经是失策,又因为这件事杀人,更加会丧失部众之心!”李德明很欣赏。
边帅曹玮听说这件事后,对李元昊的见识很赞赏,认为他必然是个人物。
然而,宋朝边将中,对李元昊的外貌、器度都有不同说法。曹玮也想一睹李元昊风采,派人四出打探他的行踪。
曹玮听说李元昊常到沿边榷市行走,几次潜到市场去等候,以期会面,但总不能如愿。
后来曹玮派人暗中偷画了李元昊的图影,见其相貌后,曹玮不禁惊叹道:“真英雄也!”
曹玮还曾经专门提醒好友王鬷道:“李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疆之患!”,王鬷不以为然,后来王鬷做枢密使,仁宗几次问西边事,王鬷不能对答,因此被罢免枢密使职务。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