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和李至担任赵恒的老师多年,赵恒对李沆、李至两人的感情超过一般人,按理,赵恒的施政方针应听从李至、李沆才是。可赵恒颇有些独立想法,认为“改革创新”是对的,在理智上仍然选择张齐贤等人提出的“改革创新”,并因此升迁张齐贤为宰相,张齐贤和李沆由此结下了梁子。
但赵恒内心一直更加看重李沆,张齐贤是因为能力升迁为宰相,而李沆是既有能力又有关系,况且,在封建时代,关系永远比能力更加吃香,当然,中国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做派!
经过近两年的革新,大宋朝廷取得了一定成效后,赵恒借此机会,对张齐贤采取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手段,实属必然,更是安抚心腹重臣李沆的一个措施。
张齐贤被罢相,朝廷的宰相就剩下李沆一人了。李沆年纪不是很大,但精力不济,为了减轻李沆肩头的压力,公元1001年三月,赵恒任命吕蒙正为宰相,同时还提升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向敏中为宰相。
吕蒙正此次拜相,和赵匡胤时期的赵普一样,都是第三次做宰相。大宋到此时,三次做宰相的唯有他们两人。
同月,赵恒以“知枢密院事”王旦为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枢密直学士”冯拯、陈尧叟为“给事中”;薛映、梁鼎、杨亿为“知制诰”。
赵恒起初打算启用“着作郎”梅询,可是李沆一贯不喜欢梅询,认为他是浮薄小人,特别对赵恒道:“梅询险薄,不可用!杨亿倒是盛名在外!”
此时赵恒对李沆可谓言听计从,立即现出惊喜地表情,夸张地道:“非爱卿提醒,朕几乎忘了此人!”
杨亿因此也得以成为赵恒的文字秘书(知制诰)。
佐料:张齐贤第二次做宰相时,开封有户人家,兄弟之间分家产发生纠纷,诉讼到官府,开封府迟迟难以下判决。
这家人很有背景,竟然打通关节,将官司打到了赵恒面前,赵恒召宰相讨论该案。
张齐贤听完,笑着对赵恒道:“这个案件台府确实难以判决,不过臣有办法处置!”
赵恒便命开封府将案件移交张齐贤处理。
张齐贤坐中书相府,召两兄弟分别问道:“你是认为对方分的财产更多,你自己分得更少吗?”
两人都分别回答道:“是!”
张齐贤命他俩分别对自己的口供签字画押。然后召来两属吏,安排道:“你们去监督,让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之前所分好的财物,一概不能搬动!”
两人交换之后,风平浪静。是呀,既然都觉得对方分的财产更多,那你们就都拿对方的财产!
第二天,张齐贤上奏赵恒,说事情圆满解决,赵恒高兴异常,兴奋地道:“朕就知道要完美地处理好这件案子,非你莫属!”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