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印度马的品质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比较适合江南这一品质让杨潮更为满意,能够适应印度那样的炎热天气,没有必要适应不了江南的气候,这一点上比蒙古马有优势。
杨潮甚至已经打算给骑兵全部装备爆发力更强的印度马了。条件也是具备的,因为荷兰人为了经营战马生意,已经在台湾修建了大规模的马场,大规模的养马,台湾那地方,这时代可是出产鹿皮的,大量鹿群能够生活的地方,比如能够养育马群。
荷兰人甚至跟杨潮谈判,希望杨潮明年采购五万匹马,可见他们在台湾的马场规模了。
如果每年都有五万匹的马源保证。杨潮就有条件给骑兵装备这种马,更何况杨潮的马场中也开始每年能产出三万匹以上的印度马和蒙古马的杂交马种了,这种马种介于蒙古马和印度马之间,身材比蒙古马高大,比印度马稍小,爆发力比蒙古马强,比印度马弱一些,但是耐力比印度马强的多,却比蒙古马稍差一些,这是选育出来的一种综合性能更高的战马。
除了战马贸易之外。荷兰人还趁着郑氏势力整合期间的好机会,大大开拓了日本贸易,每年从日本也可以收获三百万两现银。在加上荷兰人从其他地方弄来的资金,每年从中国的采购量达到了一千万两。已经超越了日本的五百两,成为杨潮第一贸易伙伴。
不过荷兰人和日本人的进口产品差不多,主要都是丝绸和瓷器。
由于丝绸的出口关税只有百分之三十,而生丝高达百分之三百,于是出口丝绸已经取代了出口生丝,日本人发现品质更好。防止更精良的丝绸,远比他们用高价的大明优良生丝纺织出来的本地货,日本人基本上很少购买本国货了。
荷兰人自然更是如此,他们本来在杨潮高关税的时候,瓷器转向了日本,生丝转向了印度进口,可是杨潮打击了日本的瓷器生产后,他们只能接受高价的中国瓷器,反正品质是最好的,而降低了丝绸关税之后,荷兰人发觉直接进口丝绸,在西方市场上更受欢迎,因为用世界上最优质的湖州丝,还有中国人最精湛的丝织技术生产的丝绸,远比西方丝绸品质好。
作为有数千年丝织技术积累,以及最优质的丝绸产地的中国,如果说在棉纺上还有印度作为对手,那么在丝织上,就绝对没有对手了。
荷兰人又已经跟江南的丝织作坊有了深入的交流,他们拿出西方最受欢迎的丝织类型,让这些人来纺织,而世界上基本上没有中国人织不出来的丝绸类型,结果就是西方人的丝织生产基本上没有必要了。
只是跟杨潮想象的不一样,杨潮一直以为这时代之所以西方一直大量进口中国丝绸制品,原因是中国人的技术更精湛,品质更好,西方人没有这样的技术,但是这只是最不重要的原因。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