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鸿逵笑着对杨潮说道。
杨潮叹道:“郑总兵你太贪心了。”
郑鸿逵很聪明。很容易猜到杨潮是想掐死日本的制瓷产业,日本进口中国两大货物,瓷器和生丝,瓷器是因为日本瓷土和技艺都不行,生丝更是如此,全世界生丝质量最好的地方,就是湖州,别说日本人了。就是中国其他地方,苏州其他地方,也都比不上湖州的丝。
那是自然原因,哪里的水土,气候他就适合桑蚕生长,全世界其他地方就是比不上。
“日本有生丝,你大概不知道,欧洲也有桑蚕的吧。”
杨潮笑道。
马可波罗之后,意大利首先开始种桑养蚕,桑树是一种古老的树种。欧洲也有桑林,但是从汉代开始,汉人王朝对蚕种却极为保密。甚至到了元代蒙古人也很重视,当时偷取蚕种是杀头的罪名,有不少欧洲商人为此掉了脑袋,但是丝绸贸易利润实在太大,他们不惜穿过西域的沙漠戈壁来中国,自然不怕冒险,终于还是给他们偷走了。
但是欧洲的丝质量却不行,无论是先进一步的意大利,还是后起之秀法国人。都没有培育出优良的蚕种来适应欧洲的气候,因此欧洲依然需要大量进口中国的生丝和丝绸来满足贵族甚至中产阶级的消费。
郑鸿逵笑了笑。显然他是知道这个消息,要说对西方的了解。郑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不过本爵可以先降一降丝绸的价格。就按照瓷器的价格吧。还有那些普通瓷器、普通生丝价格可以降低,但是湖丝、景德镇上好瓷器应该在提一倍。郑家不会有意见吧。”
郑鸿逵稍微皱了下眉头,心里盘算了一下,点点头答应了。
湖丝产量不高,本来出口就少,因为中国都不太够用,根本就不愁销路,但是出口显然利润更高,因此才有人走私。
而且湖丝跟高档瓷器一样,就算出口到日本欧洲去,那也不是给一般的人用的,就是中产阶层也负担不起,但是对于权贵和富豪来说,价格又不是很敏感,就是翻一倍他们也是乐意接受的,贵族吗,花不起钱算什么贵族。
一番探讨后,杨潮就跟郑家达成了一些列针对大明竞争对手的贸易战,普通廉价的生丝,跟日本本土丝质量差不多和略高一些的,那就放开了供应,用价格优势显然日本的蚕农破产。低档丝绸也敞开了供应,让大量的织工也活不下去。估计几年之后,日本就只剩下那些可以用湖丝纺织出最精美丝绸的工人了,就算这些工人,杨潮也不认为会比南京那些能够织云锦的织工有优势,到时候在降低一下高等丝绸的价格,日本人也就可以和丝织工业说再见了。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