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历史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三百一十九节 脱衣服

第三百一十九节 脱衣服(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由于材料限制,鸟铳打制都是用熟铁皮。中间用圆柱体的钢芯做冷骨,先将做铳管的熟铁烧至红热,然后工匠将烧至一定温度的坯料取出,用锤把炽热的熟铁敲在钢芯外,卷成一根铁管。并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芯用水冷却,防止钢芯和熟铁焊在一起。卷成的铁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这样铳管才结实,经得起连续十数次的发射。

这样的工艺其实也不算困难,熟练铁匠细心一些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步要链接,鸟铳抢光长度三尺以上。而熟铁皮很难直接打造出这么长的双层铁管,往往是用短铁管链接在一起。接口处采取错位对接,然后撒上白铜做助焊剂。焊接起来。

由于三尺以上的长铳是一节节焊合的,所以焊接不好的铳很容易炸镗,工匠们把是否焊接的天衣无缝的铳管当做制铳成败的关键。

这种链接的工作显然更为复杂,熟练工匠也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好。

最困难的是第三步钻枪管。

由于用钢钎做冷骨来打造枪管,这时代的工艺既不可能做出完全圆的钢钎,也不能保证打造过程中的变形,因此初步打造出来的枪管孔径其实大小曲直都不合格,和就需要用统一口径的钻头钻了。

明朝引进了专门的钻床钻枪管,基本上就是一个巨大的木架子,下方木架固定住枪管,上方木架固定把钻,两边各自一个人拉动钻孔,上方则控制木架沿着沟槽匀速下降,需要三个人同时操作,显然这是一种很原始的机床。

杨潮很支持培养工匠使用机器的习惯,因此不惜重金打造了大量这种钻床。

并且花更多的钱进行改进,将木架换成更稳定的铸铁架子,把钻震动更小。

但是钻孔速度依然不能保证。

明朝没有高强度合金钻头材料,钻头用的是一种人工打造的堕子钢,其实就是一种高碳的冷淬钢,因此硬度不够,钻的时间久了会变形,毁坏枪管,十分影响钻枪管的速度,明朝工匠的经验是,一天能钻一寸,一根枪管要钻一个月,本来是最费时间的。

但是杨潮在海州时候就发现这儿问题了,现代的钻床不可能一个月钻一个孔,而现代钻头也会遇到发热问题,现代人解决的方法是用冷却液冷却,冷却液一般用水和油。

为了防锈,杨潮选择用油。

之后速度大大提高,不怕损耗钻头的情况下,一天能钻一根枪管,保护钻头的情况下,三天时间也足以钻一根,因此最影响速度的工序已经解决。

所以鸟铳制作的速度也大大提高,杨潮的兵营中制作一根鸟铳,只需要四天时间。

但是总产量还不算高,每天生产一百根鸟铳而已,相比其他工匠来说是非常恐怖,但是想比杨潮的投入,实在就太不给意思了。

以杨潮打造好后让陈金带人检查一遍,试射三十发后。在检查一次,全部合格才能投入使用,严密的程序造成的结果是。不算投资,光是其他的成本。每只鸟铳造价就达到三十两银子,还不如请兵仗局的工匠打造呢,人家才要二十两。

但这就是大规模生产和手工作坊的区别,有一个盈亏平衡点,杨潮相信随着产量继续拉高,和工匠技术的进步,不合格品的下降,成本会大幅度降低。到时候十两银子打造一杆都不是没可能。

相比鸟铳已经有了前进的方向,铸炮就差强人意了,以海州城二十个炮手为核心,在南京招募了一批铁匠,又找关系拉来了十几个南京的老铸炮匠指导,铸炮的质量是没有问题,但是铸炮的速度简直令人发指。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5.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