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宅师 > 第639章 文人的习性

第639章 文人的习性(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古代文人比较风雅,喜欢给自己家里的书记,小院起一些名号.比如说当年苏东坡由于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由于是戴罪之身.就不指望有什么好待遇了.

反正有史料记载,在黄州那段时间,苏东坡生活比较艰苦,可以用困顿,窘迫来形容,有时全靠朋友施舍或馈赠.才能够勉强维持下去.

在青黄不接的时节,苏东坡也只能放下了士大夫的架子,亲自开荒辟野,耕种食粮,修房筑室.房屋落成时适遇大雪,他因此将房内四壁画上雪,并命名为雪堂.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苏东坡还不望给自己宅子安上一个雅号,可见文人追求风雅的习性已经融入骨子里了.

村民的爷爷当年可是晚清的秀才,那绝对是名副其实的文人,那么给自己书名取个雅号,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了,村民的爷爷也比不上苏东坡这种名传千古的大文豪.茂堂之名肯定是流传不开,估计也只有一帮亲朋好友知道.

这种风雅,文青的习惯,方元肯定是体会不了的.毕竟现在的读书人,也只能称为读书人而已,远远说不上是文人.没有文人的学识.也没有文人的风骨,当然也无从体会文人对于雅的偏执……

反正方元直接掠过家谱引言,然后饶有兴趣的翻看这休燥无味的名字排列.

既然是家谱,上面记录最多的肯定是名字.从第一代始祖,也就是那个建村的总兵开始,然后就好像一棵大树似的,开枝散叶,代代传到村民的爷爷那一辈.一代代名字,就好像叶子的脉络一样,非常的清晰分明,没丝毫的紊乱.

说起来,这个家谱也相当于古代的身份证明了.就算村中哪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去另谋生计.但是他有家谱在手,哪怕隔了百年以后,那人的后代捧着家谱来到村子,只要与村中族人的家谱相互对照.

一对比,就知道大家是同个祖宗,那人又属于哪支哪房的,现在和谁谁谁是同辈.那个时候,只要那人透露出自己打算认祖归宗,想重新搬回村子居住,一帮村民绝对没有二话,肯定是热情表示欢迎.

说不定当时村中的村正,嫡系长房大佬什么的,还主动均分一些田地出来安置那人.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在扯淡,要知道古人的宗族观念,可不是现代人可以想象的.对于古人来说,宗族永远是族人的坚强后盾.离开了宗族的人,就相当于无根的浮萍,永远漂泊,没有着落,让人轻视……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5.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