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人类是很聪明的,不能用化学结构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就用物理方法的试验一下。
早在50年前,两种约束高温反应体的理论就产生了。
一种是惯性约束,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然后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内层因而向内挤压。球内气体受到挤压,压力升高,温度也急剧升高。当温度达到需要的点火温度时,球内气体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热能。这样的爆炸每秒钟发生三四次,并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释放出的能量就可以达到百万千瓦级的水平。这一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王淦昌。
另一种就是磁力约束,由于原子核是带正电的,那么我的磁场只要足够强大,你就跑不出去,我建立一个环形的磁场,那么你就只能沿着磁力线的方向,沿着螺旋形运动,跑不出我的范围,而在环形磁场之外的一点距离,我可以建立一个大型的换热装置,然后再使用人类已经很熟悉的方法,把热能转换成电能就是了。
原理上虽然简单,但是现有的激光束或粒子束所能达到的功率,离需要的还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加上其他种种技术上的问题,使惯性约束核聚变可望而不可及。
因此,眼下世界各国在受控核聚变研究上主要集中在磁力约束领域。
为了实现磁力约束,需要一个能产生足够强的环形磁场的装置,这种装置就被称作“托克马克装置”——tokamak,也就是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
早在1954年,在原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
进展貌似很顺利,其实不然,因为要想能够投入实际使用,必须使得输入装置的能量远远小于输出的能量才行,我们称作能量增益因子——q值。
当时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个很不稳定的东西,搞了十几年,也没有得到能量输出,直到1970年,前苏联才在改进了很多次的托卡马克装置上第一次获得了实际的能量输出,不过要用当时最高级设备才能测出来,q值大约是10亿分之一。
别小看这个十亿分之一,这使得全世界看到了希望,于是全世界都在这种激励下大干快上,纷纷建设起自己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欧洲建设了联合环-jet,苏联建设了t20,日本的jt-60和美国的tftr。
这些托卡马克装置一次次把能量增益因子值的纪录刷新。
1991年欧洲的联合环实现了核聚变史上第一次氘-氚运行实验,使用6:1的氘氚混合燃料,受控核聚变反应持续了2秒钟。获得了0.17万千瓦输出功率,q值达0.12。
1993年,美国在tftr上使用氘、氚1:1的燃料。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0.3万千瓦和0.56万千瓦,q值达到了0.28。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