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后谥号太祖,而他的死却一直到后世都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不过大多数人都相信,他是被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杀害的。
赵光义就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死后谥号为太宗。
据历史传言,当时赵匡胤病重,其弟赵光义入宫看望。赵光义屏退左右,随后就有人看到帷幔之内烛光斧影......当夜,赵匡胤暴卒,数日后赵光义即位。
这里面还有一种传说。据说是赵光义趁哥哥病重之时意图强暴宫中的一位妃子,但是却被哥哥发现。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举起斧头向大哥的头上砍去......
总之,赵光义通过谋杀的方式取得了国家政权,这一点在历史上并无多大的非议,就连刚才包拯的话中对此也似乎是深信不疑。
当然,这是皇帝的家事,就如同当年李世民在玄武门狙杀哥哥的事情一样,这并不影响大臣们效忠于他。
不过胜利者必须要美化自己的谋反行为。当年李世民为了抹去自己谋杀太子的恶迹,严令史官修改国史,而赵光义却比李世民高明。
他搬出了太后。于是就有了太后的懿旨:赵匡胤的儿子太年幼,难以担任皇帝这个重要职务。而赵光义年轻有为,乃当皇帝的最佳人选。
刚才,包赵二人想说而又不敢明说的事情就是这段历史。
当今的在位的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是太宗赵光义的嫡系子孙。
此时,包赵二人同时都想到了一点:如果鄂王出了事情,当今皇帝就没有了继承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人提出立赵匡胤的嫡系子孙为太子,这于理于情似乎都比较合理。
当年武则天夺取了大唐天下,后来不也一样将皇位传回给了李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这皇位就像是一个玩具,只要你有实力,想拿过来玩玩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这个玩具很危险,容易造成后代没有儿子。
既然没有了儿子,那就给人家还回去吧。
赵昕越想越觉得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极大,而且符合这个案件发生的逻辑。大多数案件的发生都是有作案动机的,特别是像这样的谋杀案就更是如此。
不过赵昕忽然又想到了另外的一种可能,于是他即刻就问包拯:“后周皇室的传人会不会与这件事情有关系?比如说,复仇?”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