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财团来说,控制个王国远比控制个美国更加容易。
但是要说彻底的控制个国家,反倒是财团对美国的控制能力更强些。因为美国没有什么民族资本,而英国、法国都是有部分民族资本的,德国的民族资本就更加强了。
国家有国家的意志,财团的意志不代表英国、德国的意志。但是,财团的意志绝对代表了美国政府的意志。
就如第次世界战后美国与英国的交锋,实际上就是英国的国家义在与罗斯柴尔德财团之间的争斗。
罗斯柴尔德财团在第次世界战赚到了最多的钱,尽管表面上看上去是美国赚了把的钱,但这钱只不过是罗斯柴尔德财团的左手换右手的把戏。
所以战过后英国的衰弱是必然的,因为财富已经被罗斯柴尔德财团转移到了美国,罗斯柴尔德财团在战过后依旧强,美国财团依旧只能臣服于他们的脚下。
美国和英国有个奇怪的关系,那就是英国政府有个定律,那就是永远不要与美国为敌。
这个定律,实际上就是财团制定的。
正因为美国的国家意志薄弱,所以财团要让美国政府在国加采购,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于是在美国低声下气的对《排华法案》道歉,并私底下赔偿了国五亿美元之后,不得不再拿出十亿美元的巨款从国购买作战物资。
然而十亿美元在第次世界战的过程并不算什么,不过是两亿多英镑而已,并不能改变什么。
……
北西洋!
几艘国补给船诡异的出现在了这片海域。
昔日航运频繁的北西洋此时看起来十分冷清,补给船在西洋上航行了两天,都没有碰上什么船只。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已经让协约国的海上运输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只有些船队在护航舰队的保护下才能壮着胆子在西洋上航行。
协约国的部分物资进口还是靠国。
只见补给船行驶到了个偏僻的海域,只见补给船四周,是密密麻麻的潜艇正上浮行驶,补给船开始给潜艇加油,并往潜艇内搬运生活物资。
那些潜艇少说有上百艘。
国半的服役潜艇都在这里了。
国为了援助同盟国,竟然不等造船厂造出潜艇,直接把海军的半潜艇开到了欧洲,为的就是支援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
此时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开展得比较惨烈。
尽管群狼战术的使用取得了巨的战果,但在协约国的护航之下,每次袭击协约国的船队都有潜艇被击沉。
如今双方拼的就是造船能力了。
不过德国比较占便宜,击沉的商船吨位高于潜艇损失吨位的十数倍,但在潜艇的损失下,德国的潜艇数量直只能维持在三百余艘的状态。
当这些潜艇快要接近英国划定的海上封锁区域的时候,潜艇开始下潜,开始从水下通过这片海域。
潜艇的水下航行速度更慢,路上在没有什么船只的地方,都是上浮航行的。
两天后,这些潜艇成功抵达德国港口,同时还未德国带去了可以在地海施行无限制潜艇战的信号。
德国海军高层和威廉二世无比振奋。
终于能在地海展开无限制潜艇战了。
之前国并不允许德国在地海展开无限制潜艇战,同时还拿出了许多反潜技术相威胁,这让德国不得不妥协。
因为当时地海航线代表着国的利益。
但如今随着协约国也没什么钱了,击沉更多的协约国商船成为了更的国利益。
因为击沉的协约国商船吨位越多,代表着国的远洋运输的发展环境越好,如此来国就能在第次世界战过后攫取海洋利益。
通过对海洋利益的攫取,国单凭借海洋利益就能够养活许多人民,同时海洋利益还能维持支庞的国海军。
而且德国旦在地海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尽管会影响国的出口,但国向来是不负责运输的。
等于说货离岸后就与国没有毛钱的关系了,协约国在地海的航线瘫痪掉与国也关系不了,协约国本身就没什么钱了,美国佬挤乳沟样挤出来的十亿美元在更的利益面前,对国已经没有什么诱惑力了。
当然这十亿美元还是能赚到的,只是说这十亿美元物资赚完之后,国并不认为美国还能拿出更多钱来从国购买作战物资。(未完待续)
广告位置下